文档介绍:真材实料“写”作文
——关于小学生作文取材的思考
吴江市铜罗中心小学陆敏华
“做文”盛于“作文”
“高考结束后,语文老师分析学生的作文时,大致可以诊断出三大毛病:表达无内容、表达无规矩、表达无个性。”(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无内容”反映学生生活积累贫瘠;“无规矩”体现学生作文技能薄弱;“无个性”显示学生思想粗浅。这类“三无”文章,是长期“做文”训练的结果。
语文教学12年,作文如此惨淡,语文教师真得低下头,从根上反思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应试,繁荣了“做文”
小学作文课上完成的“文”往往有两类:“作文”和“做文”,结果往往是内容空洞、不诚实的“做文”较多,究其原由:
“做文”简单
“做文”过程简单。循着老师指定的主题:或是表达亲人的情感,或是记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是描述春的烂漫、秋的成熟……例文无限多,稍作改装,完成一篇切合主题的文章并非难事,十几年这样的“做文”指导、训练,“做文”驾轻就熟,不出现高考时的“三无”文章才怪。
“作文”过程复杂得多,艰难得多。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历经“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颠簸、曲折。
“简单”便于教师教学,便于学生完成,这是“做文”久盛不衰的根本。
“做文”快捷
“做文”如东莞玩具厂工人制作洋娃娃,照着样张,按顺序找来塑料的眼睛、耳朵、假发、胳膊,穿上小衣,戴上小帽,一个讨人喜欢的“小人”就做成了。两节课的时间,“做文”是能完成的。
而“作文”很费时,作家也常有半天坐在书桌前写不出一个字的情况,何况是小学生。两节作文课,去除老师指导的时间,留给学生构思、下笔成文的时间并不多。由于教学效率中时间也是重要因素,这也促使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往“做文”倾斜。
“做文”近利
“做文”是为了考试。学生的作文,读者主要是老师,老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几年的“做文”指导、训练,学生揣摩了老师对作文评价的方向。为了能得高分,学生作文的目的
就是让老师看着喜欢,或煽情,或新奇,或华丽,或细腻。而真正为了表达自我和交流的“作文”,不一定被老师看好,屡次不被欣赏后,也逐渐萎缩了表达的冲动和激情。
学生,需要“作文”
“现在中国文坛上,名家颇多,风格迥异。但是,统而观之,大体上只有两派: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一派则是务求雕饰,有时流于做作。我自己是倾向第一派的。我追求的目标:真情流露,淳朴自然。”(季羡林的《读书治学写作》)文坛的文章,也是有的写,有的做。两者区别:写文章,作者追求酣畅淋漓的表达快感;做文章,作者追求精雕细刻后读者的悦纳。而能打动人心、能历经岁月冲刷的,还是朴实自然有真性情的文章。
“文章不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于漪)“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孩子从读别人的课文,转变为让别人读自己的作文,是第一次向成人世界表达自己,标志着真正步入了有知识的童年。”(肖复兴)
“作文”是孩子成长中表达自我和交流的需要。
作文,需要真材实料
“取材”这个环节,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筛选、观察、思考、调查、收集,取材这个环节往往由于费时、费劲而被省略,教师不给学生“内孕”的时间,却要求生出活泼泼的“娃娃”,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了时间,如果没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构思选材仍较盲目。取材阶段,还需要老师结合作文要求和内容,给予方法指导。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