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亏欠母亲的粑粑.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亏欠母亲的粑粑.doc

上传人:kisuamd347 2015/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亏欠母亲的粑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亏欠母亲的粑粑
老家有一首左脚调歌谣是这样唱的:“一只手做粑粑,一只手抱娃娃,粑粑做成又得吃,娃娃领大又得使。”
我饥饿的童年就是在母亲的胯下,听母亲哼着这首歌谣,吃母亲做的粑粑,一天天快乐长大的。
那时的农村,几乎一年到头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每顿饭都要掺杂粮。夏末秋初,青黄不接时,经常闹饥荒,瓜菜也只好当粮食充饥,能有粑粑吃,算是阿弥陀佛了。
计划周全的母亲,很会调匀全家人一年到头的生活。除过年、过节,有亲戚登门,或家逢喜事请客不吃杂粮外,天天都有面食上桌,粑粑就是每顿少不了的主食之一。
麦收季节,麦面几乎成了主食,每顿必吃。母亲做饭之前,常把面发好和好,待刚煮开心的“夹生饭”从锅里舀进筲箕过滤米汤时,故意不往灶膛里添柴,减弱火苗,然后,迅速在砧板上撒层薄薄的面粉,开始揉面。转眼间,一团面在母亲的均匀用力按压下,变成个大圆盘,迅速被母亲“啪”一声放进大锅烙烤。随着一阵“??”的声响,粑粑的香味逐渐蔓延开来。母亲又用菜刀连铲带端把粑粑翻过身,继续烙烤。待粑粑半成熟时,铲起来放在砧板上,舞着菜刀,先“十”字形,再“米”字形切开,一块块放进甑子里为数不多的米饭头上,盖严,等饭蒸熟时,粑粑也就熟了。
等烧不等煮的我见甑子刚冒气,就常拽着母亲要粑粑吃,母亲只好提前留下一块,放在锅洞里迅速烧给我吃。等全家人上桌吃饭时,我吃“杂粮”的任务已经完成,就可净吃大白米饭了。而最后一个上桌的母亲,总是舀一碗米汤,把粑粑一小块一小块撕碎,浸泡在米汤里,慢慢当饭吃,甑子里的饭只见她舀半碗,就盖严收拾起来了。
苞谷面由于黏性不好,粑粑难做成,母亲很少做。要么把苞谷碾磨成颗粒状,或是磨成面与饭拌蒸在一起吃。而青苞谷成熟时,母亲常把那一粒粒脱下的鲜苞谷粒,端到小石磨上加水磨成糊,然后在锅底里微微撒几滴油,煎荷包鸡蛋一样烙粑粑给我们吃。由于有点油晕,苞谷粑粑又香又鲜,就像鸡蛋一样好吃。我如狼似虎,一顿要吃甑底大的一个。直到打嗝,母亲常说我不知饱足。
苦荞粑粑本来是最难吃的,母亲做得却最可口。很奇怪,荞面同样是无法和、无法揉的,母亲却自有办法。先是用澄清的灶火灰水与荞面兑调成糊,少量加点蜂蜜或糖精,再搅匀,按一定量倒入热烘烘的大锅,慢慢摊开。一会儿,再翻身烙烤。出锅的苦荞粑粑全身都是蜂窝眼,金黄金黄的,又酥又甜,全无苦味,实在好吃。
母亲做的粑粑有两种最特别。每年春暖花开,采回家的棠梨花,母亲总会匀出一丁点节俭下来的腊肉与花炒做馅,和麦面一起做成“棠梨花粑粑”,让全家人尝个鲜。每年青蚕豆饱时,母亲同样会摘回些鲜嫩的蚕豆角,剥出豆粒,挤成豆米,然后与糯米面揉和,再放在砧板上,反复剁、反复和,巴掌大一个一个下锅用油煎烙,就成了又香又面的“豆米粑粑”。这两种粑粑是我有生以来最爱吃的粑粑,也是现在我想吃也吃不到的粑粑。
逢年过节,母亲做的粑粑更好吃。遇上端午节、火把节,母亲同样会用煮过的糯米与少量的腊肉焖炒成馅,用麦面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