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从感悟到醒悟.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感悟到醒悟.doc

上传人:kisuamd347 2015/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感悟到醒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感悟到醒悟
摘要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阅读题中考察的主要是散文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教好散文,学生学好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尤显重要,怎样教好、学好散文课文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教学谈起。
关键词散文教学感悟领悟醒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散步》是学生进入七年级的第一课,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教师也容易把握,教师都愿意用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下面是笔者听这一课同课异构的几个案例。
1案例
案例1:真主宰,假主导
教师决定课堂教学一切,学生成为附庸,学生学习围绕老师给定的题目、给定的标准答案来展开,与标准答案稍有不同,教师就进行“引导”,直到与标准答案相同为止。有个老师在上《散步》时,准备好的板书是:“母亲――温和慈爱”,而学生总是答不到点上,有答“和蔼慈祥”的,有答“善良慈祥”的,还有答慈祥和善的,老师总是给予否定,不断“引导”,直到得出“标准答案”。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变成了“强行买卖”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
”,不掌握“怎样学”;学生惟老师马首是瞻,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案例2:真演戏、假演绎
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把整篇课文演绎成剧本,几个学生成为教材中的主角,教师是整个演戏过程的导演,一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风生水起,课下一问,什么都没有学会,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顾上读一遍,怎么能谈上理解课文。有个老师把教材中的“我、妻子、儿子、母亲”的角色,用不同的学生扮演,把课文整个演绎了一遍,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语不断,整个一节课就是一台话剧。
案例3:真题海、假高效
教师上课时以高效课堂为依托出示导学案,学生围绕导学案开始查资料,做习题,然而社会上各类学习资料泛滥,表面上看热闹,学生都在学习中,都在动手忙活。动脑了吗?“整齐有序”的学习效果好吗?这种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智慧被窒息,精神被疲惫了。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被置之度外,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不会,学习效益差。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吃透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教材内涵,教学时只能人云亦云,没有结合教材探究教法、不能了解散文教学的精髓、不去研究理解编者意图,不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只能生搬硬套,效果自然不会好。
2感悟
这粗看好像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散步”?怎样“散步”?结果如何?分歧产生的原由?最终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个学生理出课文的线路图,写出自己的感悟。学生有了感悟理解课文也就容易了。其次要求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把握关键句子,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你的感悟是什么?学生会想到严冬,天冷,年龄大,身体不好,说明“我”的“母亲”不容易。再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太迟了”?进一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