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魏国良结构工程研10-1班 S10060806
摘要: 根据建筑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工程讨论了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思路、区域及近场区地震地质调查、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设计参数的确定等。经研究认为,在研究区域中存在发生七级左右地震的地质背景,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在研究中同时得到的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可供设计部门参考。
关键词: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设计地震动参数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quest o 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ite, the evolution technique, seismic geological investigate, seismicity analysis, seismic geology background,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of seismicity of so lid rock, seismic risk analysis with probability,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bining an engineering instance.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dangerousness is existent for taking place 7 degree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the geo logy background; The soil type of the site is medium so ft and its category is Ⅲ. A t the same time,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are obtained, and they can be prov
ided to the design section as references.
Key words: sit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前言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以地震的震源、传播路径、场地条件为基础,从工程的角度来研究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震发生后的传播、衰减规律和场地地震效应。也就是对工程场地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影响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因此,这项工作对于实现防震减灾目标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工程实例,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它们的应用。
某工程拟建建筑物主体为框架结构,楼高28层,由住宅楼、写字楼构成。为给建筑设计部门提供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依据,作者开展了本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广泛收集该地区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方面的有关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并对场区(半径不小于150km范围)和近场区(半径25km)范围,进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
(2)对历史地震对场区的影响,和近代地震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3)根据剪切波速度测试结果及有关土力学参数,建立场地土动力学模型。
(4)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进行分析计算,给出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
区域及近场区地震地质调查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工作区域:北纬33°30′~37°00′,东经112°00′~116°00′。该区域主要涉及三个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与河淮地震带。历史地震情况见下页图1。
在未来百年内,河北平原带地震活动将以发生中强地震为主;汾渭带地震活动仍将处于地震活跃时段,有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河淮带目前所处的活跃期将要结束,其后转入平静时段,估计发生最大地震震级为六级左右。
(1-2002,12, M≥ )
图1􀀁区域历史震中分布图
现代构造应力场
本区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走向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轴为北北西向,这说明区域主要处于以北东东走向的水平压应力,和北北西走向的水平张应力为特征的构造应力场中,见下页图2。
图2􀀁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内分布有太行断块、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三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