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旅客角度的航班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典型航班生产活动和典型航空旅客行程的相关流程,首先对旅客角度下航班延误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其次指出旅客在航班行程中的滞留时间、民航服务效率是影响旅客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航班延误超预期指数和航班延误差异比反映了旅客对官方数据的感受指标和旅客产生过激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结合《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2012)》,给出了旅客角度下的航班延误影响指标的计算原理和计算公式,得到旅客角度下的航班正常和统计航班正常是有差异的,空中飞行节约时间和目的地机场实际滑行节约直接影响到旅客角度下和统计角度下的航班延误时长。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航班延误;航班延误超预期指数;航班延误差异比;典型航空旅客行程;典型航班生产活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21
1引言
由于近年来航班量的增加,在恶劣天气、飞机、机组人员、空域容量和旅客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大量的局部航班延误,局部航班延误往往会形成延误波,造成整个航线网络的大面积延误甚至瘫痪[1]。大量的航班延误给航空公司、旅客、机场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基于最小恢复费用为目标的不正常航班恢复问题[2~6],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多数目标没有考虑乘客的经济损失,依然无法解决某些旅客和航空公司、机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主要在于航班延误可能给某些旅客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以致近年来个别旅客在机场发生了一些过激行为。因此研究基于旅客角度的航班延误因素和应对航班延误的办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邵荃等就利用历史延误数据和贝叶斯网络,针对机场航班延误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满足某些条件下航班延误预警模型[7]。乐美龙等指出航班延误的常见原因主要为恶劣天气、飞机故障等突发事件,随后构建了多机型的不正常航班恢复的时空网络模型[8]。王文俊等指出我国民航运行实际中的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为自然原因、旅客原因和军事活动等原因,提出了解决航班延误的可行性措施[9]。罗凤娥等指出航班延误原因主要分为天气原因、空中交通原因、旅客自身原因、航空公司等原因,随后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对航班延误数量构建了时间序列模型,利用已有数据,验证所得模型的可行性[10]。赵嶷飞和张亮结合航班运行的整个过程建立了适合我国民航发展要求的航班延误统计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航班延误等级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1]。所建立的航班延误指标体系主要是满足空管、航空公司及机场的需求,指标体系中没有考虑乘客角度的航班延误因素。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没有针对旅客角度下的航班延误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分析,并且根据《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2012)》的相关规定公布的历史航班正点率数据和旅客感受不一致,很多旅客认为航班延误数据比公布数据要严重[12]。因此从旅客角度研究航班延误因素可以为制定《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和应对航班延误处置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着重分析旅客角度下的航班延误因素,通过对典型航空旅客行程和典型航班生产活动[13]的分析,认为航班延误超预期指数是旅客产生过激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给出了旅客角度下的延误计算公式和航班延误超预期指数计算公式;同时认为旅客在航班行程中的滞留时间、民航服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