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莎翁门前那棵树
莎士比亚是个文学符号。可是,他的故乡,英格兰腹地小镇,斯特拉福德,却要比符号慢热得多。
十八世纪上半叶开始,斯特拉福德小镇才开始热闹起来。
精神朝圣,人们最想去的一个地方,便是莎翁的故居。故居门前有一株莎翁亲植的桑树,游人们都会在树下指点盘桓,神情满足而去。1756年,房子的新主人被众多的游人搞得不胜其烦,愤怒地将那棵桑树砍掉了。他以为,没有了桑树,人们肯定会少来了。他不可能料到,莎翁的名气越来越大,其实也会给他带来财富。当然,一位聪明的木匠立即购买了那棵桑树,将木料做成各式纪念品出售,狠赚了一笔。
故居没有标志物,旅游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于是,有聪明的居民给一棵苹果树编好了故事。这个故事的蓝本是:年轻的莎士比亚,有一次和朋友打赌喝酒,大醉,就倒在这棵苹果树下,睡了一天一夜。这就好比是莎士比亚的华盖啊。故事不断地宣传,这棵苹果树成功转型为斯特拉福德新的著名景点。
但是,游客们仍然想从苹果树上得到些什么,剥块皮,折根枝,因为管理的粗放,1824年,这棵苹果树死掉了。
现在,斯特拉福德小镇,莎士比亚的故居,只有小屋几间,一个院子,院中间有个微凸的圆墩,上面钉着木板盖,供游人小憩。我盯着圆墩看,那株可怜的桑树,估计是长在圆墩这个地方的。
当然,莎翁故居没有了树,只是逊色而已,并不妨碍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洪流。
我觉得斯特拉福德小镇的居民还算理性,他们在吃莎士比亚,但终究还是尊重莎士比亚的。没有再去弄一棵莎士比亚的桑树,或者苹果树。
话分两头。
一头是旅游有关的部门。对于如何利用莎士比亚,斯镇一定有个详细的发展规划,虽然莎翁属于全英国、全世界,但人们一定会追寻源头,这是他们独一无二的资源。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去弄一株假的苹果树。而我们各地在作景点规划时,争抢名人资源不说,还有太多的附会,有些粗陋和低俗充斥,穿凿硬牵,无中生有,假得让人摇头,远远没有关于莎翁的那棵苹果树自然生动。
另一头是关于游客的。几百年来,游客的好奇心一直没变。在莎士比亚故居,他出生的那间房里,有面白墙,那面墙上写满了签名,其中包括司各特、丁尼生、狄更斯、萨克雷,萨克雷因为没地方签名,居然签到了天花板上。可见,名人也很好奇。当然,这面墙也收获了意外,因为狄更斯他们也是名人。
莫言获诺奖后,他高密家乡的那几间老旧破屋也一下子被人关注。风水师拎着罗盘来了,旧屋旁的破屋被人高价租走了,卖盗版书的生意很好,土特产商贩也来了,高矮不平的泥土地面,硬是被无数参观者的脚踏平。游客们走时,连菜园里的萝卜都拔光了。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沾一点文学大师的灵气啊。
不仅如此,整个高密似乎都在狂吃莫言。莫言故乡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