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启了生态农场的研究和试验以来,生态农场的建设一直处于一个缓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确定和国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农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现状,综合归纳出了我国当前生态农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具体就各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态农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现状分析
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系统保护就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从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充分运用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全面整合了农场内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等的有机结合,以最少的资金和能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人的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生态农场的建设研究并不断的取得进步,而我国的生态农场建设起步晚、技术差、发展慢,因此,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地环境优势运用不足
在生态农场的选址上,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而许多生态农场在选址上没有很好的运用这些优势,在选址前没有做好对当地的土壤环境,水文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综合调研,导致最终农场容易受到工业化污染。还有就是农产品物种的选择上没有很好的运用当地的环境优势,每一种生物特别是植物对于土壤和水文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许多农场在农产品的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不是是否适合当地环境状况,而是其经济效益的大小。这样就容易导致农场内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优势的运用不充分,甚至某些物种对于农场内的生态环境还会起到恶化的作用。
农场产业综合性不强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都是精耕细作的小农思想,在农场的生产当中也不断的渗透着这种思维,只追求单一农作物的精细种植。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没有解放思想,增强农场产业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在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都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有一些农场中,没有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合理的扩大产业链,增强农业产品的综合性。例如,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没有思考到将家禽养殖业融入其中发挥作用,而在家禽养殖业中,又没有思考到可以与蔬菜养殖相结合。
农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
在一些农场中,农产品种植上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农业技术支持,因而导致了农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而不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并不具有很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出现某一物种突然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农场生态系统的恶化。还有就是,某些动物养殖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家禽养殖,由于家禽容易感染细菌和滋生病毒,所以在没有很好的农场管理和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常常会出现由于鸡鸭等家禽致病而导致的水环境恶化,水环境恶化又导致水产品死亡,水产品死亡影响到土壤环境,而土壤环境又直接对果树和园艺类植物的生产造成威胁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农场从业人员质量不强
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不强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农场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技术素质不达标。这种专业素质不强的农场管理人员很难对农产品的结构做出合理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