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经济学论文中国区域经济论文-
高铁时代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和逐步落实,高铁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的战略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国家“四纵四横”的高铁规划是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再调整,总的来说,通过高铁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漏斗区与经济高地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自2008年来,国家接连批复10多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各个规划中或多或少的对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发展做了部署,有其在目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稳定,把大区域经济作为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高铁作为连接大区域经济,实现区域间产业要素快速流动的重要经济命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的高铁时代即将来临,区域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契机到来。
高铁时代下的区域产业加速一体化
核心区域产业将率先一体化。随着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城际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更加明确。在现阶段,高铁建设可能会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出现,但表现并不明显,目前高铁连接的区域投资环境都在不断改善,区域间存在一定的比较效应,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做强总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先期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营造较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后来居上,目前中国产业的梯次转移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东业西移,南资北移已经成为事实,各个区域应该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区域发展机遇,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区域间分工和协作,有利于形成比较好的区域联动发展效益。总的来说,各区域要顺应国内高铁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变革情况下,紧抓全球服务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之下,积极根据本地的特色产业优势,谋划未来。
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地域协同分工,形成有序的产业等级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体,长三角区域拥有完善的区域交通体系,具备高度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氛围,随着沪宁、沪杭高铁的开通,以及京沪高铁的建设,长三角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应继续强化上海的核心地位,壮大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积极培育和发展苏州、无锡、常州和昆山三级中心,同时形成细分市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合作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良好的区域环境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转移扩散,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强调不同等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细分市场的定位,通过差异分工和区域合作,深化每个城市的产业的重点领域。上海逐步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杭州形成以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以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锡-常等城市形成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确立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推进全球营销。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在协同分工的基础上,要树立上海现代服务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制定专项扶持计划,鼓励和协调公私合作,通过中央政府、行业的国内外企业以及服务供应商通力合作构建相应的生态系统,将上海打造成为面向跨国企业的全球服务和研发交付体系的重要一环。在3-5个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全国和世界的典范。从寻找跨国公司合作到通过整合行业内多家小规模企业进行国内行业整合,利用合作、联盟和并购快速建立规模,为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持以及获得全球化能力,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模式提供创新基础,这些扩张能够促成现代服务业品牌的全球营销和带来更多的业务。
珠三角区域:搭建平台,深化粤港合作,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强大的计算机产业支撑,完善的加工制造业体系,为珠三角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创意产业等服务产业提供了巨大的配套发展空间,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以深圳和广州为龙头,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高度开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但在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也面临着突出问题,比如与港澳的区域交通联系、信息化建设、劳动力的业务技能和外语能力、人才的储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等,在与港澳对接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好,才能在承接港澳服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深化信任合作和拓宽业务范围,充分用好用活区域优势。
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新契机,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基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