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跳荡在历史的琴弦上
一次又一次,我走进这座浑身沧桑的千年古城;一回又一回,我品读这部记录吴起兴衰变化的历史巨书。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部博大精深的史书,始终让我领悟不透,阅读不懂。只是到了2003年,我被调往铁边城镇工作了近一年时间,才对铁边城有了一点了解。
2008年3月,为了整理全县古城寨堡的情况,我再次走进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古城。
铁边城古为定边城,在吴起县城西北90华里处。古城坐东北面西南,拦沟起墙,横跨沟西边的两道山梁。东北方向的这道山梁上,城墙的遗址清晰可见,隔二见三的箭楼墩台,虽然残缺,却巍峨,苍劲。西南方向的山梁上,城墙的遗址隐隐约约,仔细端详,才看出端倪。拦沟横跨的沟底城墙,虽然坚挺,但已千疮百孔。城墙周长3500米,,夯土筑成。全城总面积56万平方米。城背东山,西、北、南三面临川,开有南北两门。城墙最高处残高9米,最宽处7米。城东北部筑于山梁之上,残高约5米,其外为堑壕。东北部山梁之下的平地叫团湾子,为古代驻军之地,曾有多种与军队有关的文物在此处出土。城东北角有水牢一座,现只留残墙断壁,长39米,宽15米,深2~3米。另,在水牢底层发现石条,当为建牢所用建筑材料,其内石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挪用。城东南角有一完整的烟墩(烽火台),宽6米,高9米。在烽火台烟墩处的山下沟底,曾出土多具人骨,疑为刑场。城墙外不远处有个土筑的平台,据说是点将台;东门外的沟底宽阔处,据说是校场。
我久久端详古城,随行的一位文物专家肯定地告诉我:“这城是北宋初年修筑的。”
是的,铁边城现存的遗址,应该是宋时所筑。在来此之前,我查过有关资料,证实铁边城为北宋政和六年筑成,金废。据《宋史?地理志》载:铁边城东至延通庆城(又称锁阳城,吴起县城附近)六十余里,西至九阳堡(又称张城子,新寨乡境内)二十余里,南至威边寨(又称荞麦城,庙沟乡中台村)约四十里,北至西界巷二十余里。
专家见我了解得详细,接着告诉我:古城内文化堆积层厚2米,地下发现大量砖石、骨头、瓦片、宋瓷片等。常见有宋元时期耀州窑青釉印花瓷残片,曾出土白釉凤嘴瓷壶,绿琉璃龙头建筑构件、石虎等文物。1974年出土的一块砖石上刻有“宋天庆王”字样。在同一地点还发现铸有“祥符”字样的铁钱。“祥符”是宋真宗的年号,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曾取年号后两字为钱名,铸样符钱,此钱有元宝和通宝两种……
我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人,知道这是一座宋城,兴趣陡增,一定要他说出个究竟。
专家拿出随身所带的笔记本,认真地给我介绍起来:宋朝初年,延安以北为党项拓跋(即西夏)所占,公元1038年,西夏王元昊(即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吴起全境为河南(黄河以南)九州之一的洪州。毅宗(赵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夏人筑定边(安定边疆之意)城竣工。宋哲宗亲政以后,督诸路乘势进筑城寨,于绍圣四年(1097)连破洪州、盐州。元符二年(1099),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定边军,辖定边、白豹二城,绥远、东谷二寨,神堂、观化、通化、九阳、鸡嘴五堡。宋政和六年(1116)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童贯进奏
“环庆路已进筑勒皈台等处新城,正据控扼,乞依姚古所请,于定边军倚郭一县,诏赐今名”。1130年,金兵入陕,环庆等州相继失陷。金皇统六年(1146)以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北宋的定边军及定边县撤销,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