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习惯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作者: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潘帮梅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12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劳,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受益。
任何习惯都是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个学生从入学时就应该逐步培养起专心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认真书写、勤学好问等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多了,内容深了,学习的要求也更高了,那么就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培养更自觉、更有效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新世纪教育需求。
1、读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离不开读书。如果小学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影响中学时代、大学时代乃至一生的读书。读书不仅指课内教材,也包括课外读物。“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习惯的重要。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精读、略读、跳读、默读、朗读等等,与之相应的还可做一些要点摘记、系统归纳、读书体会等。此外,查阅工具书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习惯。不少学生懒得翻检工具书,读书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不是跳过去不予理睬,就是随便问人,还有的学生养成瞎猜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读错字、写错字或望文生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至形成了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这是很不应该的。读书要能理解,不能囫囵吞枣,阅读到典范作品最好能背诵,让典范作品中优秀、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理解之后还要能掌握,能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思考习惯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学思结合,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经验,更是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需要。学习一定要学会思考,这个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学习、掌握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头脑。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他的学习就会进步快、质量高。牛顿小时候就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他常在苹果树下,一坐就是几小时,思考这世界为什么如此奇妙。有一次,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却引起了牛顿的深思。由此,他作出了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近代科学的力学奠基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少年儿童经常要问“为什么”,爱刨根问底,教师要有耐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作出回答,切不可敷衍搪塞或简单应对,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否则,不利于学生日后思考习惯的养成。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懒于思考,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和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两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平时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都很不错。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认真思考的忆忆的好坏是天赋。其实不然,人的大脑中根本不存在坏的记忆力。在储藏和提取同等数量的信息方面,每个人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能力。善于记忆的人能毫不费力地学忆的人无法获得这种成功,无法记忆某些信息。这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记忆力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记忆忆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样可以搜集到许多可供记忆的线索。这种悬带信息的思维链越多,就越容易回想起它的存在。其次还要系统地检查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细节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接受某种信息以后,要养成立即进行回想的习惯。存储信息以后,马上回忆,似乎为打开人们心灵之窗找到一条更为便利之路。这种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要好得多。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养成做
“记忆力体操”的习惯,也就是每天利用一点时间一些名篇佳作,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熟读、精思、诵记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其熟读、诵记的优势,多存储一些语言素材,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做“记忆力体操”不单单是要学生背诵,在大脑中存储知识,还是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最佳记忆方法也不同。老师不必强求学生生搬硬套,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记忆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多掌握多学些知识。
4、观察习惯的培养
观察是智力结构的眼睛。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学生的观察大都缺乏组织性。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不懂得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