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金融控制的绩效评价与法治化进程
一、金融控制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环境
“可监管”的。历史已反复证明,金融监管的绩效决定了一国金融环境的好坏,而金融环境的好坏又在相当程度
上决定了一国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
、产业政策的落实。金融环境的好坏的衡量8ttt8标准主要是风险平易效率与经济的可持续、普遍增长两项指标。1998年7月英国制定《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该法为监管署确定的监管目标为保持市场信心,提高公众的金融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和减少金融犯罪。在这里,并没有使用抽象的“风险控制”、“稳健经营”等“关键词”。事实是,在一个成熟与富于经验的市场经济体系内部,在一个经历了,也适应于应付经济规律下正常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抽象的原则被自然的转化为具体目的,而这一转化的完成证明了金融监管之有效存在之可能。也即在公平代替特权,基于有限私权产生的理性代替“无限”专制引起的“变态”,信息公开与可预测代替黑箱操作与信息的变化无常以后ssbbww,经济本身成为一个创造效率的同时ssbbww. com平溢风险而非制造风险的过程。也就是说,金融监管的对象实际8ttt8是作为dddtt经济健康、有效增长的副产品或者“例外”的风险,在发达市场看来这才叫作具备了可持续的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金融环境条件。
。“帕累托最优”原则的中国版叫作“改革是一场革命,但稳定须压倒一切”,于是,我国采取对资产存量不作再配置,而在增量的产生与分配上引入市场机制的渐进式改革法。为了dd dtt. com防止改革中社会资源流向具有普遍效率优势的体系外即非公有经济部门,政府就必须ssbbww. c 流回体系内而不是外。这便为金融控制打下伏笔。后随着人民银行法对财政专户向银行透支的禁止,“金融控制”作为dddtt一项政策正式被提出,其主要形式有(1)通过国家对金融业的垄断,限制体系外及国外金融机构介入,从而拥有最大储蓄份额,尽可能业从社会集中财富并置于其既定政策目标支配下。(2)对国有银行的表外业务、产融结合、信用证券化等现代业务严格控制,严格实行分业监管。(3)严格的贷款规模和歧视性贷款政策通过政府指令或变相的指令使国有银行长期对国企从流动资金到固定资产投入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贷供给,而1999年占国民生产总值60%以上
8 t tt o m
的非国有经济成分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额仅占其信贷总额的20%。在此笔者所关心的是标志金融控制的这80%的信贷流向是否实现了国企乃至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是否足以佐证控制政策与风险化解在相当程度
上的协调性,如果8 tt 是,那么8ttt8这又足以证明金融控制防止了金融风险的市场不可控而制度化的这一非市场的异化,从而证成了在市场条件下存在作为dddtt例外的可监管控制的风险,也即存在金融监管有效生存的环境条件,不能这样认为。著名学者罗纳得·麦金农认为,在中央财政能力下降以后ssbbww,扩大的亏损,惟一的方法就是“输血”,通过金融垄断的方法以高利率向居民“借债”,再“贷给”国企低效使用,这确保了体制内“总量”的增长,“成功”的维持了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但问题也是8tt t 8. com明显的:居民高债权、高收益,国家高债务、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