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荆州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文本.doc

格式:doc   大小:35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荆州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bai1968104 2018/8/22 文件大小:3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荆州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文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概况
第一条规划目的
抗震防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编制《荆州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针对产生震害的薄弱环节,制定确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对策,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建立有效的防震减灾组织体系,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政府防震减灾功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第三条基本防御目标
逐步提高城市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城市在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
城市在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
城市在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第四条编制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四、《建筑地震破坏及划分标准》(建抗字第377号)
五、《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六、《建设工程防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
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九、《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十、《荆州市中心城区控制单元规划》
十一、荆州统计年鉴(荆州市统计局编)
十二、其它有关规范和规定
第五条规划编制模式及规划工作区的划分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11和《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荆州市是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应采用乙类模式进行编制,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按二类规划工作区的标准进行抗震防灾规划的各项工作。
规划工作区确定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所明确的城市主次干道相结合;
与规划明确的疏散通道相结合;
与人口密度和建筑容量的高低相结合;
与荆州市中心城区控制单元规划相结合。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0个规划工作区,其中古城片区包括9个规划工作区;城南片区包括个14个规划工作区;武德片区包括18个规划工作区;中心片区包括19个规划工作区;城东片区包括20个规划工作区。
第六条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抗震防灾规划范围为: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即古城片区、武德片区、中心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总人口约100万人。
近期:2009年-2012年
远期:2013年-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本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凡违反本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行为,应当按照严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
第八条地貌特征
市区位于江汉平原西部。北部地势较高(高程32-45m),属波、岗地;南部地势较低(高程27—31m),属于低平原;沿江地带稍高,高程为32-41m。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属起伏很小的平原。
第九条大区域地质环境
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第十条小区域地质环境
荆州市周围半径约100公里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断裂主要有如下几条:
序号
断裂名称
规模
性质
1
仙女山断裂
80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2
天阳平断裂
108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3
远安断裂
54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4
雾渡河断裂
70公里
一般断裂
5
渔洋关断裂
60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6
襄樊—广济断裂
76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7
沙湖—湘阴断裂
64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8
南漳—荆门断裂
110公里
近期活动断裂
第三章地震危险区划及抗震设防标准
第十一条地震危险区划
根据湖北省国土整治图系中的湖北省地震图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知荆州市中心城区位于地震震级为M=、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的危险区中。
第十二条抗震设防标准
本次规划确定荆州市城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6度。
第四章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
第十三条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
城市用地抗震类型评估的地质方法如下表:
用地抗震类型
主要地质和岩土特性
I类
松散地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