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议生态城市道路设计
【摘要】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不但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就城市生态道路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道路;设计
0 前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道路是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道路基本采用硬化设计,不但使雨水径流系数增大,加大管道和泵站的负荷,同时,路面吸收和反射阳光,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空气质量、生态效应和舒适度难以保证。另外,城市地下水的补给也难以保证。
道路生态学(Road Ecology)是研究交通道路、车辆与所在的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路域生态系统。它把人――车――路这种人工系统和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生态科学、地球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
⑴道路对生物钟群和生物栖息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动植物的分布、侵入、隔离、迁移、种群规模、数量、及其动态影响,道路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影响等;
⑵道路对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小气候等物理环境的影响;
⑶道路和车辆产生的道路污染带研究,其中包括:噪音污染、汽车尾气和扬尘形成的大气污染、汽车泄露和交通事故形成的有害、剧毒物质的污染等;
⑷道路网络和道路影响带(road effect zone)的研究。道路网络是由节点和交通廊道按照一定空间规则组合起来的空间网络。道路影响带是指道路及其载体交通流量而形成的空间生态效应影响带,这种影响带的范围往往数十倍于道路本身的面积。因此道路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结构、功能、密度、网络流、动态演替等;道路影响带研究包括空间距离、范围、格局、形态、影响类型、影响度等;
⑸生态道路和生态道路网设计,包括生态道路规划、设计和建设;
⑹道路交通政策、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其中包括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本文对生态道路的设计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路面设计
透水路面是从传统的路面结构向功能性结构过渡的的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路面结构。其特征是空隙大,一般在20%左右,具有良好的排水、降噪、抗滑功能。目前有透水混凝土路面和透水沥青路面两种结构。主要优点是:
⑴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同时,它可以有效的防止车轮卷起水雾,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⑵彩色透水路面防止路面积水,夜间不反光,增加路面安全性和通行舒适性。它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⑶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又能避免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
⑷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盖的地面,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⑸具有吸音作用,可减少环境噪声。
⑹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如粉尘),减少扬尘污染。并易维护性,只需用高压水洗的方法,即可处理孔隙堵塞问题。
透水路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广应用。
2 排水设计
传统的排水设计是将雨水通过收水井收集起来,通过雨水支管汇入主干管,排入河、湖等自然水体。
近年来,每到夏季我国城市就频频遭受大暴雨的袭击,且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