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作者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等。
二、背景
唐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韩愈的一个十二岁小女儿,卧病匆忙前行的途中,死而埋在道旁。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赏析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诗中哪一句直接抒情?表明了被贬后的态度?
3、诗人驻马蓝关看到了什么景色?试分析。
5、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诗人给他的侄孙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凄切语: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
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
感情并不衰飒:诗中融入了作者的刚正不阿、老而弥坚不平之气
写景上“云横雪拥”境界开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掌握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一、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在柳州任过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由于长期体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写下了大量的揭露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等散文作品。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二、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也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赴任的途中又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来又被诏回,以为要升官,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被贬。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同样原因遭贬的还有他的好友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他们的境况类似,一次次地同样被贬。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柳的这首诗就是写给这四位朋友的。诗人登临城楼,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同被贬的友人的关切之情,抒发了自已被贬的愤怒。
三、赏析
1、诗句中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诗人是怎样抒发他的感情的?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九回”,这些都是哀苦无边的景色,诗人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
四、比较鉴赏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留下贬谪诗。比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