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5/8/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
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海上的渔民和船民去世后,地方那么小,没办法处理遗体,只有往水里丢。第三是树葬。树葬就是把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木放在树上让鸟来啄食。第四是天葬,西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丧葬形式。第五是悬棺葬。在很多地区,如小三峡、浙江等地都有这种葬式。第六是瓮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开个洞,可以让灵魂逸出升天。原始时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这种葬式的,特别是对死去的幼童。还有二次葬、割体葬、白云葬、草灰葬、室内葬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和人本思想的发展,在诸子百家的文献中,清楚地看到从早期墓葬遗存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生活的世界建构为三部分,即天堂、阴间和人世间。人生活在人世间死后为鬼,鬼有双重性,肉身归之土地,魂魄升入天堂,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或继续
“生存与生活”,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与控制下,厚葬文化盛行起来,特别是到了汉代的时候,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