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doc

上传人:bjy0415 2015/8/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族为吐谷浑后裔
吕建福
史料中吐谷浑人后来简称“吐浑”、“退浑”,也将“吐”简化为“土”,如唐代敦煌文献中称“土浑”,宋代《契丹国志》等也简称“土浑”,宋代文献还将“吐蕃”简化为“土蕃”。
关于土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吐谷浑说”、“沙陀突厥说”、“阴山鞑靼说”、“蒙古说”、“匈奴—阻卜说”、“阴山鞑靼—蒙古说”等,可谓众说纷纭。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史料证据
其他说法大多从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以及人类学角度立论,而“吐谷浑说”则通过历史学方法举证大量史料根据。
其一,现今居住于河湟及河洮流域的土族呈“孤岛”式分布状态,这是清末改土归流以后形成的格局,在此之前则呈连片分布,遍及西北各地及京师周边。明安塞王樗斋《灵州社学记》明确记载灵州土族:“唐尝徙吐谷浑居之,至宋僭有于拓拔氏,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于关右,苗裔之存者,俾杂戍卒以居,而统之于千夫长。”其铭文中亦称其人“鲜卑衣裔,耕牧其俗”。迁徙关右的就是分布于平凉及其以南的土人、土达,文献多有记载。
其二,土族旧称“土人”、“土民”,明代一度称“土达”,这是宋代以来文献中对土族的特定称呼,也是对吐谷浑人的略称。仍以灵州土人为例,宋陕西经略使张齐贤《上真宗乞进兵解灵州之危》称“侨置灵州,羁系蕃、汉、土人之心”云云。知制诰杨亿《上真宗论弃灵州为便》亦称:“且国家所惜者土民,所急者财用,岂可以骁勇之族委馁虎之蹊!”此灵州土人后为西夏所有,而西夏及元代之民族,李继迁时尚称“夏国之羌、浑述职”(辽张俭:《圣宗皇帝哀册》),夏亡后仍载“西夏羌、浑杂居”,其地除番汉之外可称“土人”者非吐谷浑而谁?
吐谷浑人称为“土人”、“土民”,在宋代已是普遍现象,陕西安抚使王尧臣巡视环州时称,“土人”为当地“所管属户”,“其间向汉者居多”,“皆蕃族首领导致之力”(《续通鉴长编》卷一三二)。此环州土人正是吐谷浑人。宋代史籍涉及土人者尚多,兹不赘述。
吐谷浑人简称“土人”、“土民”,符合汉语简化原则,如同现今民间俗称维吾尔族为“维族”、蒙古族为“蒙族”等。史料中吐谷浑人后来简称“吐浑”、“退浑”,也将“吐”简化为“土”,如唐代敦煌文献中称“土浑”,宋代《契丹国志》等也简称“土浑”,宋代文献还将“吐蕃”简化为“土蕃”。
其三,依记载来看,现今仍居河湟流域的土族也是宋代以来的吐谷浑人。《武经总要》记载:“深入羌、胡****俗,全是吐谷浑可汗子孙。其先是狼种,今旌旗皆有狼形,备卫人亦称附离,即彼谓狼也。”此所谓“羌”、“胡”,即是“羌”、“浑”,“浑”音“胡”。所谓其先是狼种且旌旗皆有狼形者,应是主部落为狼姓。鲜卑叱奴氏后改为叱氏,意谓“狼”,在吐谷浑同语异译为“呼那”,今土族语仍称狼为“呼那”或“叱奴”。宋代鄯州后改西宁州,而元明时西宁一带土族势力最大者就是祁土司,史称“东、西二祁土司所辖之民各号称十万”,西宁“祁土司所辖十数万人”。祁土司姓氏在明代文献中亦作“祈”、“叱”,初无定准,但也说明其姓原由“呼那”或“叱奴”改简而来。
其四,土族中盛传的李晋王故事。清代以来的李土司家谱误认为沙陀李克用为晋王,但现在的研究表明,李土司之先是西夏崇宗乾顺之弟晋王察哥,他五次出征河湟,并夺取湟州、西宁州,置其子孙据守,遂为后世之东、西李土司。西夏王族拓跋氏原随吐谷浑西迁者,隋时有拓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