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的理论基础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容性增长论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的理论逻辑起点,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是走包容性增长道路的内在逻辑要求。按贡献分配论和合作博弈论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的重要理论基石和理论分析工具,收入消费论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的现实依据,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包容性增长;分配论;博弈论;消费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6-0056-0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简称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下同)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1](p631)。本文拟就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两同步”的理论基础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包容性增长论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两同步”的理论逻辑起点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对“如何使经济增长过程更加公平,使增长成果能广泛惠及所有人”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增长模式和理念,其后包容性增长模式和理念成为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致力于贫困减除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战略,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甚至有些国家已宣称要致力于推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发展[2]。
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讲话中两次提及并强调包容性增长,表明这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也得到了我国最高领导人的认可和接受。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这既是阐述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式理解,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际话语中的一种诠释,也表明我国政府将坚定践行包容性增长的决心和信心,是在释放有关我国
“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重要政策信号。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增长成果并没有完全惠及所有民众,甚至有些贫困和弱势群体根本就没有机会分享到增长成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与包容性增长相悖之处,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使得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按当年美元购买力平价,。(2)虽然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但是增长却不同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年~2009年,%,%,%,。2001年~2009年,%,%%,[4]。(3)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状况的严重日趋恶化:,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真实收入差距约为6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1,绝对差额由世纪初的4700元扩大到8720元,城市差距由7000元扩大到16000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改革开放初是24∶18∶56,目前变为31∶32∶37;%降至2009年的37%左右,比世界其他国家低15个百分点,相应地,企业、政府占比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左右[5]。(4)不仅是收入差距,非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居高不下。贫困和弱势群体在接受基本教育、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