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5
文档名称:

社交礼仪.ppt

格式:ppt   大小:922KB   页数:3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交礼仪.ppt

上传人:aluyuw1 2018/8/28 文件大小:9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交礼仪.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讲中西方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礼仪的本质特征及原则
第三节礼仪的种类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前5万年-前1万年)、礼仪的草创时期(前1万年-前22世纪)、礼仪的形成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前770年-前221年)、礼仪的强化和衰落时期(前221年-1911年)、现代礼仪时期(1911年-1949年)和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等7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礼仪
由于人类还处于愚昧的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十分简单,礼仪非常简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认识水平极低,因此。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成为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没有阶级,但有等级,如老幼、首领与成员等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有等级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礼仪,也反映了民主、平等、等级的观念。原始社会的礼仪对于教育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相当于法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礼仪,原始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奴隶社会的礼仪
阶级产生,礼仪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将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符合奴隶制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礼仪成为维护奴隶主尊严和权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如周代的“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系统、完备的阶段,并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的行为的领域。奴隶社会的尊君成为礼仪的核心,奴隶和奴隶主没有平等可言,妇女的地位更是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奴隶主通过礼仪制度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我国
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礼学家,第一次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规范,确定了我国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三礼”等珍贵的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后世的礼仪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封建社会的礼仪
在奴隶社会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封建礼制在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社会和政治统治之中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教化,使礼制的规范和要求,不仅运用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而且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言行,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在封建社会发展为“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即皇权是神给的,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道”指的就是著名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礼仪道德规范。到了宋代,封建礼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封建理学理论,并把道德和行为规范作为封建礼制的中心
“三从”“四德”就是这一时期妇女道德礼仪的标准,妇女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明清时期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进一步完善。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化了帝王的权力,“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使人的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封建礼仪集政治、法律、道德于一身,是统治阶级最重要的统治工具。但是它也为调整封建社会人们的相互关系,为中华民族形成具有特色的伦理道德准则提供了标准,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当代礼仪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礼仪,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学****和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礼仪。这些礼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发挥了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的作用,形成了人们之间诚恳相待、助人为乐、甚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举世公认的良好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礼仪文化迅速传入我国,使我国礼仪规范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
同西方礼仪相比,我国礼仪具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