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回归本分
课改几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过了一段浮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语文学科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工具性,使得语文学科缺少个性,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老师感到很苦、很累,而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提倡语文应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分和个性上来。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什么?就是“听、说、读、写”并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回到它的本分——工具性。因此,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是相当重要的。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本文单就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读好书、写好字,培养阅读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并且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我在教授六年级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梦?为什么能在今天圆了?怎么圆的……我认为这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就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可作出标识,以便在课堂上提出,大家讨论共同解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每每解决一个个问题时,他们的兴趣就越发浓厚,信心更足,争先恐后地发言,表现欲极强,在解决了所有问题的同时,我也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我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老师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精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领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效果的好坏,功夫往往在课外。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知道如何围绕课文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当然,这些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如;我上每一篇新课文时,都要布置预习课文。一让学生回家认真读至少三遍课文,自学生字、词;二在课文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以便于在第二天的教学时解决;三是针对课文内容,思考自己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四把本课的四字词语、多音字、反义词或近义词,通过查找词典,抄写在预习本上;最后简单地写一写读后感。通过我长期地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学习内容,书读的流利,感受也很深刻,别的老师到我班来听课,都觉得我班学生很聪明,学的很活,殊不知,我在课外下的功夫。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往往会开展游戏活动,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但开展活动要以学好语文为最终目的,我们提倡“快快乐乐学好语文
”,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下功夫。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从一个极端又走上了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