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筑梦“红土地”.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筑梦“红土地”.doc

上传人:sdhdjhty 2015/8/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筑梦“红土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筑梦“红土地”
河南南阳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英勇的老区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十年后的今天,正在发生历史巨变的这块“红土地”,正阔步走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大笔书写“中者走进方城、社旗和桐柏三县的城镇、村庄,见证了老区在扶贫开发进程中的华丽转身。
方城:沃野田畴演绎产业嬗变
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的方城县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血战独树镇”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战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成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机关所在地。
11月23日上午,细雨霏霏,柳河乡西峰社区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地在音乐喷泉前玩耍,气派的别墅群、商住一体的小高层,现代化的学校、养老院、卫生中心依次环绕在广场周围……
西峰社区建成前,生活在西峰山上的1680名西峰村村民,“门口没有路,粮食靠天收,水电无法通”。荒山荒坡土地瘠薄,村民种植小麦、玉米,每亩地年净收入1000多元。征得村民同意,村“两委”重新分配全村土地。西峰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在满目青翠的山脚下盖起幢幢新居,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嫁接出畅销的木瓜景观树。
社区党支部书记杜献堂信心满满地说:“村民全部搬下山后,我们将规划整合出8000余亩荒山,可耕地2000亩,以控股形式推进土地流转,收益归村民,让大家当上‘农场主’。”
位于赵河镇的蔬菜种植基地内,一望无际翠绿的菜园被田间道路分割成很多方块,灌溉设施整齐地分布其间,一排排滴管欢快地喷射着水雾,一畦畦蔬菜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这是方城首家公司式家庭农场,目前已基本达到国家级农业园区标准。
赵河镇综治办主任刘星雯告诉记者,今年6月,镇里在孙彰、桃园等村流转土地,引进河南瑞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700万元建设了3000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园区主要露天种植菜心、芥蓝等叶菜,全部采用现代化育苗、喷灌、采摘技术,全部施用有机肥。“采摘出来的菜在冷库中存放8小时后装入冷藏车,21小时内运到广州还非常新鲜。”园区8月10日采收第一批蔬菜,目前已销售600多万吨。
方城县科技副县长胡彦民介绍,2010年9月,县里和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气象局联手在赵河镇创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按照90%耕地种植粮食、10%耕地发展高效农业的“9∶1”模式,统筹推进现代农业。
试验区建设3年来,整合6个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合作社经营,实现了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转变;通过引入农业企业,建立生态科技示范园,发展大棚蔬菜、彩虹西瓜、花卉等高效农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在试验区就业,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安装太阳能提水灌溉系统、“星陆双基”农田和大棚小气候监测系统,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现代农业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河南农业大学科教服务远程视频对接,实现了粗放农业向数字精准农业转变。试验区成为展示方城和南阳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
随着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县花落方城,畜牧养殖、林果、小辣椒、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到95万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300家,土地有序流转速度加快,“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产业基地”等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方城农业已成为增产增收的“香饽饽”。
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