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博物馆陈列设计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博物馆陈列所作的定性叙述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对陈列的论述是:“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第一节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
陈列是指“展品群体”的展示,
这个展品群体是按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结构,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手段组合而成的,表现特定的陈列内容,具备了传播信息、普及文化教育和审美观赏的功能,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展示实体”
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系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共同协作的终极产品。
陈列设计是陈列工作的主体。
陈列设计一词在博物馆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陈列设计概括了陈列的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没计;
狭义的陈列设计只是指陈列的形式没计,即陈列的艺术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陈列艺术设计的定义确定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井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
第二节陈列设计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三位一体”式陈列
博物馆的萌生源于收藏活动,从中世纪到欧洲文艺复兴,直至近代博物馆产生的初期,收集与保藏一直是占博物馆功能之首位的。
l7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博物馆又滋生了一种新的功能,这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这种活动是在库房中进行的,没有展示计划,无从产生“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
博物馆肩负起教育义务,形成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再仅仅是收藏文物、标本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而且还是真正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陈列室的产生。18世纪后半叶,欧美资深的大博物馆基本上都完成了陈列室从库房中分化出来的工作,陈列室建筑特色仍保留着浓厚的寺庙宫殿色彩,带有传统库房陈列的样式,是库房式的陈列室。
陈列室的使用除了接待参观外,同时还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室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室,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位一体”式的陈列。
这一时期的“陈列”不重视学科分类,侧重表现收藏,实物标本庞杂罗列,陈列密度极高,除了藏品标签外,没有多少辅助陈列资料。
陈列柜的设计通常具有陈列与收藏的双重功能,尺度高大,不重视展示的视觉效果。学者亲自动手布置陈列,陈列柜等设备的设计则多半由建筑师代劳。
“三位一体”式的陈列方式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流行的地域也相当广阔,包括欧美、印度、日本等国,而且也传到了中国。这种陈列模式持续到1920年左右,才开始发生了变化。
2、“标准化运动”
改革“三位一体”式陈列的“革命”开始于1917年前后
改革原因:旧式陈列不分学科,展品庞杂罗列,高密度多层重叠的陈列方式十分不利于拓展博物馆教育。老式的陈列柜很难满足新构思的陈列需要。
为了使陈列更能吸引观众,提高社会教育的效果,陈列展出除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