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绪论
讨论“文化”问题不应是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应揭示和解决我们现今国家、国民生存状态问题、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尽管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是一种历史趋势,但是这种交流并不总是成功的。其原因在于我们对文化的结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是切蛋糕,想切哪个部位就切的。很多时候橘逾淮而为枳。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一些文化研究。
推荐参考书:
1、汤因比: 《历史研究》,进行文明比较的历史哲学。
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宏观回顾。
3、钱穆《国史大纲》,体验文化保守主义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
4、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论述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
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革时代海峡对岸的思考。
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史料重建的厚重之作。
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体现国内史学界从“革命”史观到“现代化”史观的演变
9、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
10、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展示中国革命的外缘性因素。
一、两种对立的文化观
近年来,谈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又成为热门话题。
费孝通: 1997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费老的最新力作《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盛洪:《为万世开太平──写在〈为万世开太平〉出版之前》则刊登在1997年4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
盛洪:“文明……在任何观点上,它总有边界。”“文明在它覆盖的人群中带来和谐,却在它之外导致更大的冲突。”
费孝通:“把国家的领土概念引申到文化领域中来,把不同文化划出界线,来强调文化冲突论。我意识到这种看法是有很大危险的。如果边界的概念改成‘场’的概念,也许可能纠正这个倾向。”
盛洪:“如果中华文化不复存在,即使按照西方的规则中国玩赢了,中国的现代化也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中国人接受了当初他们拒绝的规则。”
费孝通:“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现在正面对着一个严酷的选择,保存文化呢还是保存人?如果依照我的文化是为人的认识,选择是明确的,就是要保存的是人而不是文化。
……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问题是在怎样转,转向何处。”
盛洪:“由此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不管参与其间的人是否意识到了,历史本来就赋予了它一个伟大的道德目标: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目标要由中华文明的复兴来完成。”“它曾经是、并且将会重新兴起,成为未来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显然,这是一种中华文化“主导论”的乐观看法。
费孝通:“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这是一种中华文化“互存论”的谨慎看法。
费老反复呼吁“文化自觉”,希望知识界能致力于科学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既要有“自知之明”,也要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二、全球化与文化危机
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1、古已有之,历史上,曾有过军事的、宗教的、和经济的全球化。例如: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张,十字军东征,成吉思汗帝国,都是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2、主要指近代以来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象征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扩展。自由贸易、民族国家、军事殖民主义扩张、文化侵略等。
3、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资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与民族国家同步的新现象、新挑战,目前的研究还无法深入下去的现象。
一般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之时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而如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过去500年中,主要是国家力量的伸张,民族利益的碰撞,宗教的传播,文化的渗透……还只是局部力量的会合而引起的冲突和融合。而现在,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
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不承认界限,只要有利可图,它就冲破部落的、民族的、国家的、地区的、种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界限。总之,全球化的过程将冲破文明的界限。市场经济就其积极面讲,它的伟大的作用就是解放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就其消极面讲,它利用的正是人原始的利己心,是人对物质享受似乎永远不会满足的贪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今天的世界陷入了价值观念空前的大失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