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一节优质课竞赛后的思考.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节优质课竞赛后的思考.docx

上传人:glfsnxh 2018/9/2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节优质课竞赛后的思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节优质课竞赛后的思考
秭归县长海希望小学邓正虎
我们的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不知从何下手,主要原因是平时的教学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脱节,教学中缺少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数学的、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不****惯和不善于主动提出现实的数学问题,也不会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做中学,真正实现“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教学。不久前,笔者最近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对“比例尺”教学作了如下尝试。
片段一:激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秭归县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秭归山美、水美、茅坪小学的同学们更美。我们屈乡儿女无不感到骄傲自豪。阳春三月,正是饱览湖光山色的好季节,现在老师带你们领略秭归的风光。大家愿意吗?(愿意)出示秭归地图,你们看,我们秭归那么大的版土怎么能搬到我们的课堂里来呢?
生:按比例缩小了绘制在图纸上。
师:是啊,(电脑演示)看,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秭归。(学生看得十分入神)找一找我们现在的位置茅坪镇。
师:是啊,我们的绘图师是怎样把这么大的土地容纳在这一张小小的图纸上的呢?
生:绘图师是把它缩小后,再画在纸上的。
师:这个缩小的比例我们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比例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比例尺的秘密吧!
片段二:探究意义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真体会,(播放课件) 大家看了视频,请结合教材48页上面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比例尺。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生2(抢着说):应该叫这幅图的比例尺。因为每一幅的比例尺是不同的。
师:你们说他说的有道理吗?(学生都连连点头)好,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比例尺它不是一把真的尺子,而是一个比。它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它的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分别出示二幅有数值比例尺的地图。(1:5300002:1)
师:观察这些比例尺,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1:530000是比例尺
生2:比例尺的前项是1。有的后项是1。
师:从这个关系式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图上距离是1㎝,实际距离是530000㎝
生2;我知道图上距离是2㎝,实际距离是1㎝
生3:1:530000把它缩小了。
生4:2:1是把它扩大了,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倍。
接着出示线段比例尺的地图认识线段比例尺。(略)
………………
片段三:总结比例尺。
师:屏幕上的比例尺已经和我们成老朋友了,和它打打招呼吧!嗨,亲爱的朋友——比例尺,见到你我真高兴,让我们向我的同伴介绍你这位朋友的家族、弟兄。性格特点吧。
生1:亲爱的比例尺,你是一对双胞胎呀。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
生2:不对,它是三胞胎,还有文字叙述式。(学生鼓掌)
…………
片段四: 巩固应用
师述: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就来检验检验你们勇闯三关吧。
1、闯第一关,求比例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练****95%的同学顺利过关)然后分别展示作业。
……………………
……
教学反思:
一、在实际情境中,引发问题
“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常识中的中国地图、小区的平面图、各种图纸等。学生虽对这个名称不熟悉,但事实上对它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只不过未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基于此,笔者找准知识的起点,在实际情景中设置冲突。不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家乡的辽阔与美丽,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在辽阔的秭归版土与小小的地图的强烈对比中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为什么这么大的秭归版土能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呢?”从而为教学的探究活动拉开序幕。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二、实际问题中,引发建构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认识、理解、深化与应用三个层次。
第一层,让学生感受到绘制地图或者其他平面图形要缩小或者扩大一定的比例画在图纸上。从而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努力去建立图上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在此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比例尺进行了多种意义的建构。如:有的说,1:53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1㎝时实际距离是530000㎝,图上画的是实际的1/530000,有的说成图上画的与实际的比是1:530000。
第二层,让学生观察各种比例尺,理解数值比例尺的两种形式的意义(1:10000002:1),和线段比例尺理解,从而最后统一到用比的知识说明,至此比例尺概念的建构才算尘埃落定。
第三层,通过闯关活动,应用学生熟悉的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