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文段理解与表达常考题型
一、常考题型的类别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文段理解与表达试题有四大类题型:片段阅读、短文阅读、文意接续、语句排序。
(一)片段阅读
从所提问题的角度来看,片段阅读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主旨或中心概括、细节把握、作者意图推断、指定词语或语句理解四类。
主旨或中心概括类题目一般是要求应试者指出作者写这篇文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或作者要说明、反映什么思想,或要告知什么事情,主要考查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材料主旨的归纳;②对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这段文字主旨是”、“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的主题是”、“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段话的观点是”等。
【例3-21】(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答案与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意思的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体现在转折词“但” 之后,“但”前是对德波顿作品内容的描述。由“思辨”、“感性”、“酣畅淋漓”、“难以言说”可知读者得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即精神享受。从这段文字中并不能看出德波顿是不是淡然无为,排除B。故选D。
【例3-22】(2007年中央机关真题)
为什么领导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领导之过 
,亟待增强
,岂容忽视 
,做“教练”难
【答案与解析】D标题是主旨的精炼体现,选项A、B、C都是在没有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主旨的前提下所提炼出的标题,要么以偏概全,要么不合文意。只有D项是来源于材料中的中心句子“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是从这个中心句子中提炼抽取出来的核心内容。故选D。
【例3-23】(2006年中央机关真题)
人文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尽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的等级考试。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人文教育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
、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答案与解析】D主要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此题中有观点导入词“实际上”,在这个导入词后边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子,直接的、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其内容与选项D项吻合。而选项A、C以偏概全;由“好像尽是”的语境,可推断B项是对内容的错误理解。是个以假乱真的陷阱。故选D。
细节把握类题目一般是要求从文字材料中筛选出所指定细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细节、对指定的具体信息的快速识别能力。此类题目相对其他类题目来说,涵盖范围较广,涉及阅读材料的各个细节,备选答案中的干扰项容易设置陷阱,难度较大。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下面说法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