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生态规划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分别就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问题的出现,建设生态型城市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实施生态规划设计更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推进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促进生态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单指城市化地区,还包括城市所有的乡村,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之间动态的统一性,生态城市的系统性观念决定了建设应该全面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的突破,追求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乃至高效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整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效益运作,重视环境质量,追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要追求的长期目标,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自生和再生原理调节系统,进而更加充分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以适应系统协调有序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新生环境在自然方面的属性,也就是城市的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等方面,这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自然层次,它包含生态位的趋势、竞争、开拓以及平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的功能属性,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结构两个方面,它包含了协调每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城市有机体共生的能力进行增强;再其次是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属性,这涉及到对城市历史的文脉加以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居民的历史文化意识进行加强,将外在控制变更成内在调节,将自发变成自为;最后是管理的意识以及规划意识属性,要做到这点,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同时对规划管理的体制进行加强,以确保规划依照计划进行按期实施。
规划的主要内容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周围新生的环境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分析以及对于资源的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的相互弥补;具有合理体系的城镇以及城镇职能有效、科学的分配;城市所具的规模以及城市的环境容量应当具有适宜性;具有科学以及完善的形态的城市;一定程度的土地使用以及合理科学的功能布局;良好涵养的绿化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以及区域环境的保持;对于可再生性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废弃物的无污化处置,以及对于环境已经受到污染的事后防治体系;城市的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