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个胡适和鲁迅
“我知道,你们今天不是冲着我,也不是冲着胡适,而是冲着陈丹青来的。”说这话的邵建,身子松弛,语气和他的脸部线条一样硬朗。
5月21日晚,身为《胡适的前半生》一书的作者,邵建受出版方邀请,和陈丹青一起出席在北京海淀区彼岸书店的读书沙龙。开场前一小时,慕名而来的听众规矩地在场外挨个排队。在这个布置得古色古香的书斋里,幸运者能拥有前几排座椅中的宝贵一张,大部分人都只能站在后面听讲。
沙龙的主题是《三个胡适,三个鲁迅》,胡适并不是唯一的主角。这个题来自于陈丹青几年前的观点,他认为民国时期有一个活的胡适和鲁迅,1949年之后,大陆和台湾又各有一个胡适和鲁迅的形象。“和台湾文化人谈论胡适和鲁迅,完全是不同的语境。哪怕在台湾遇到一个喜欢鲁迅的人,跟我也没有什么话讲。”陈丹青原想就此写篇东西,却因“自觉学问不够”迟迟没有落笔。
刚一落座,陈丹青问:“你们有多少人读过胡适写的书?”两人一望,举手的不到十分之一。邵建于是又强调了一遍:“你看,你们不是冲着胡适,是冲着陈丹青吧。”
身为胡适的资深研究者,邵建看上去不像他敬仰的胡适那么温润平和,反倒有点像“大先生”鲁迅,快言快语、毫不掩饰内心喜恶。沙龙常客陈丹青不时地催促邵建多说话,别冷场。邵建貌似不怎么“领情”,只是根据话题有感而发,点到即止,并不会为了现场气氛多做发挥,或者开个无关痛痒的玩笑。他指着茶几上要的一杯冰镇啤酒,
“我需要刺激”。显然,他觉得现场提问还不够刺激。
从本世纪初以来开始致力于胡、鲁比较研究的邵建,对于胡适的专门研究也就是从2005年才开始。在他读中学的上世纪70年代,胡适当然是以反面形象出现,“走狗”这两个字是他心中对胡适的最早勾勒。经过多年耕耘,他在这本400多页的专著里详细描述了胡适的前36年,尽可能还原他心目中这位“自由主义者”和“理念传播者”的本来面目。书的原名《瞧,这人》取自尼采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精神自叙。也是在写作过程中,邵建成为胡适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
陈丹青坦言,自己在出国之前对胡适的了解也是零。到美国后,通过唐德刚、张爱玲等人书中的叙述,他才慢慢形成对这个文化大家的初步印象。
“第一次见到(照片),我发现他很好看,典型的君子相。”陈丹青的视线落到了沙龙海报上的胡适,“他脸上没有苦相。”在他眼里,鲁迅当然也好看,夸张点说真像个“文豪”。“我发现他(胡适)很好看,典型的君子相。他脸上没有苦相。”
“那到底是胡适还是鲁迅更好看?”邵建有点促狭地追问。
现场的笑声响起。陈丹青的回答却认真起来:“鲁迅绝对不是马大哈,他心思异常敏感,看事情异常锐利。胡适不是,他经常头脑热……但碰到原则问题,胡适也是很硬气的。”陈丹青不愿意对二人做出高下评价,落入所谓的道德和历史判断。他感觉今天的社会不好玩,因为再也没有像胡适、鲁迅这样的人物,
“虽然性格、学说不一,但都结结实实,都对青年好得要命,一样地为政权所不容,都做出很勇敢、几乎丢掉性命的事情。”“虽然(胡、鲁)性格、学说不一,但都结结实实,都对青年好得要命。”
气氛渐渐热络。读过、没读过胡适作品的听众纷纷描述起他们心中的这位先贤:
“他像个大哥哥,好像说兄弟你好好努力哦……他的背后有我们今天所向往的平等的精神,这是胡适非常感动我的地方。”
“胡适兴趣很广泛,但是在任何一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