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苏省“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渔业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现代渔业发展,明确“十二五”期间我省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年)》等,结合我省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渔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渔民群众得实惠更多的五年。全省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渔业发展目标,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460万吨,%;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59公斤,高出全18公斤。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310亿元,
其中渔业一产产值805亿元(占大农业的19%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0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2%、%%。渔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而且为渔农民就业创业和保障食物安全、改善环境生态、平抑市场物价、丰富居民生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渔业一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值已达505亿元,%。培育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到57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1%,“虾蟹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河蟹、紫菜、青虾、文蛤、河鲀、鲫鱼等特色品种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之首。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防疫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三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三)渔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增加到4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达到2158个。渔业行业协会纷纷建立并发挥作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渔农户的连结更加紧密,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了生产标准化和渔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品种,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水产品流通更趋活跃,市场供应丰富。
(四)渔业科技不断进步。着力打造了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平台,国家级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落户我省,实施了河蟹、小龙虾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新发展,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推广人才。深入实施“三新”工程,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知名品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广应用,培育了一批新兴优势产业。广泛开展了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渔民。
(五)生态渔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长江和湖泊禁渔期制度,在全国率先启动内陆渔船艘数和功率双控制度。重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保护,全省放流各类经济水生动物苗种等30多亿尾(粒),有1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不断强化。太湖流域共拆除网围养殖面积近30万亩,率先试行了《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实施养殖池塘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六)依法治渔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出台了《江苏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及一系列配套制度,大力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许可证制度,启动了水产养殖执法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推行了“三化五覆盖”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了10人以上海洋渔船安全监管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启用渔船动态监控系统。强化了捕捞许可管理,建设了海洋捕捞渔船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七)渔业基础设施和渔民民生不断改善。实施了池塘标准化改造,设施渔业建设步伐加快,渔港码头和执法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渔业政策性补贴逐步扩大,渔业政策性保险开始起步,渔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渔民维权的渠道通畅,渔区和谐安定。
二、前景展望
“十二五”时期,江苏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主动抓住用好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突出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增长和民生改善的新要求,努力实现全省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有利条件
1、资源禀赋好。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