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域规划”为何选柴湖?
谈笑间,赵平杰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自信。眼前,正是他合作社旗下的548亩蔬菜基地:一期100亩大棚里种植的黄金瓜、黄瓜等蔬菜瓜果都已成熟,剩下的蔬菜大棚正在加紧搭建中。
赵平杰是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四新村寿光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致富带头人之一。正值晚秋,走在四新村花果蔬菜示范基地的园间小道上,赵平杰热情地将本刊记者邀请到他临时租用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墙上悬挂着省市各级领导前来视察的照片。自今年7月起,不到半年时间,柴湖这个“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接待来访的规格和频率史无前例。
这一变化源自于湖北省委将柴湖的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柴湖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新生机遇,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片土地一直饱受贫瘠之苦。那么,作为“移民大镇”、“农业小镇”、“工业弱镇”和“社会穷镇”,它如何才能“浴火重生”呢?
资源匮乏倒逼
今年68岁的曾早天是柴湖镇郑家集村人,1967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他随同父母从河南淅川搬迁至此。阔别家乡多年,曾早天口音里依然夹杂着乡音,也依然爱吃河南特有的玉米糁和蒸面。住兵营房、走芦苇荡、睡房顶床,这是他们第一代移民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柴湖移民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可喜变化,但相比邻镇邻村,仍处于贫困状态。
“造成柴湖现状的,人均耕地太少是关键原因。”与多名村干部交流,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
目前,,。然而,,人均耕地不足1亩。同时,外出打工人数占全镇人口的1/3,由于学历普遍偏低,约80%为初中学历,大多从事低端行业。红英村村支书马化波说,村里共有2330人,1100多劳动力中就有700多人出去打工。
“资源匮乏、土地瘠薄、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是柴湖一直没有脱贫的根源。”钟祥市市委书记马朝晖对本刊记者说,移民搬过来时本身底子弱,日积月累导致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时光回溯到1966年。为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一条扁担两个筐”辗转至钟祥。,把一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隔离出来安置移民。周恩来总理亲自将此地命名为“大柴湖”,也就是今天的柴湖镇。
“泥巴糊起来的十间房为一栋,每个人住半间房,加上20元的生活费,我们就这样住下来了。”曾早天说。
柴湖既无矿产资源,也无山水林牧资源。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本身地处劣势,加之镇内并无水库资源,排灌以沟渠为主,而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倒口电排灌站因年久失修,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排灌站10月开始整修扩容之前,一旦有暴雨,全镇基本就淹了。”
负责排灌站调度的杨清波说。
与此同时,柴湖产业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工业规模企业仅13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食品和建材工业等传统粗加工行业,而第三产业则主要为以农户为主体的商贸物流单一性服务行业。
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5352元。其中,移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远低于钟祥市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532元;农户经营性人均收入仅为400-600元之间,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资源匮乏,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