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严轮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010 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3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强调了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
2017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法国
在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法国国家图书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利卡”(Gallica)是其实施的代表性的数字化项目。2010 年,法国文化部宣布“文化、科学和教育内容数字化”在 2010 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这项总预算达 7亿 5000 万欧元的文化数字化工程属于法国“投资未来”的文化数字化规划,旨在维护法忆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主要涉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音像、摄影、图片、电子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美国
被冠以美忆”工程,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因特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音频记录、静态和动态影像、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的各种资源。2000 年以来,美国国会图书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力度,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绩,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 900 万份历史文件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并能够提供美国黑人历史、妇女运动史、广告、宗教、民间文学等 100 多个主题资料库的免费浏览与检索。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英国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相关的公共文化组织与协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积极性很高。著名的英国泰特在线网(/)是由泰特英国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和泰特圣艾富思美术馆联合创办的展示英国传统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利物浦地方音乐的在线数据库,为人们研究、了解、欣赏英国音乐提供了集成化资源获取路径。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日本
日本是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1950 年日本创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部综合性大法———《文化财保护法》。在这部法律中,它将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如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品、书法作品等)和无形文化财(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近年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积极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2006 年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监督和直接推动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纷纷建立,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保护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涵括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专题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开通于 2006 年 6月 9 号,其宗旨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和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