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咬合桩的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73-01
“咬合桩”顾名思义是指平面布置的排桩间相邻桩相互咬合(桩圆周相嵌)而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桩墙”,主要用作构筑物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该技术最早是由法国贝诺特公司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发和研制的,九十年代中期引进我国,并在深圳地铁工程中成功应用。目前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钻孔咬合桩在国内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支护结构施工技术,在地铁、道路下穿线、高层建筑物等城市构筑物的深基坑工程中已广泛推广。合肥市新蚌埠路与北二环立交工程下穿支护体系即采用了该支护结构。本人有幸全过程参与了该工程的施工。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浅谈一下钻孔咬合桩施工技术。
1 施工工艺
钻孔咬合桩是采用全套管钻机钻孔施工,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1种基坑围护结构。咬合桩分方钢筋笼桩(B桩)和圆钢筋笼桩(A桩)。施工顺序:先施工B桩,再施工A桩,A桩切割B桩部分混凝土而形成咬合桩墙。B桩的施工按常规钻孔桩施工工艺流程作业,保证成桩质量满足规范要求即可;A桩的施工,除了保证一般桩的技术要求如垂直精度外,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切割B桩时,对B桩的挤压、摩擦等对已成形B桩混凝土及其质量的损害。所以B桩需采用超缓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使B桩混凝土处于未初凝状态时就施工A桩,以减少对B桩混凝土质量的破坏。
单桩施工工艺
(1)导墙的施工
为了提高钻孔咬合桩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提高就位效率,在桩顶上部施作砼导墙,这是钻孔咬合桩施工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导墙上预留定位孔的直径应大于钻机套管外壁直径2-4cm,其混凝土强度、厚度及铺设范围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钻机类型、重量、外形尺寸等综合确定,保证在钻机施工期间,混凝土导墙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2)钻机就位:移动套管钻机至正确位置,使套管钻机抱管器中心对应定位在导墙孔位中心
(3)取土成孔:在桩机就位后,吊装第一节管在桩机钳口中,找正套管垂直度后,磨桩下压套管,―,然后用抓斗从套管内取土,一边抓土、一边继续下压套管,始终保持套管底口超前于开挖面的深度≮。第一节套管全部压入土中后(―,以便于接管),检测垂直度,如不合格则进行纠偏调整,如合格则安装第二节套管继续下压取土……,如此继续,直至达到设计孔底标高。成孔过程如遇卵石等硬质地层或孤石,套管无法下压时,可采用十字冲击锤冲击或冲击抓斗超前挖掘。如以上方法不能处理时,可用人工下孔爆破处理。成孔进入持力层时,应轻抓慢进挖掘,以免造成持力层松动,影响桩体承载力。套管钻机成孔后的清底施工分两种情况:干作业时,可采用投入素混凝土或碎石捣实的办法来处理孔底持力层可能出现的松动;湿作业时,可采用气举或泵吸反循环清孔。必要时可人工清底。
(4)制作及吊放钢筋笼:单桩成孔验收合格后进行安放钢筋笼工作,安装钢筋笼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钢筋笼标高的正确。钢筋笼安放标高,由套管顶端处的标高来计算,安放时必须保证桩顶的设计标高,允许误差为±50mm。钢筋笼下放时,应对准孔位中心,采用正、反旋转慢慢地逐步下放。若遇孔底土层较软时,为了防止笼子下沉,钢筋笼应预留沉降量50~100mm或在钢筋笼底部做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