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诗与画的完美融合.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与画的完美融合.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5/8/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与画的完美融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与画的完美融合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让人回味无穷的诗词有许多因素都能给人以美感,如韵律、节奏、词语、文采、风格等,但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依存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至美,对古代绘画影响深远。
关键词:诗词诗画意境交相辉映
以诗词入画,始于唐代,起初只是诗词描绘之境与绘画之境相结合。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诗词表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逐渐与绘画追求的社会意识、审美情感有机结合,从形式到内容和谐统一为一体,形成了中国文人意境表现的独特方式。可以说,古代诗词意境对文人画意境的表现有补充、升华的作用,绘画之意境对古诗词意境具有阐释和再现意义。
一、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概述
首先是重在传神,但求神似。诗人在创造意境时要以传神为高,以写意为妙,但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真如杜牧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蹲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描写别情,重在传神,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自己的感觉,只是说自己面对美酒怎么也笑不起来,转而去描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写蜡烛怎么流泪,只是传神地写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那是在替人垂泪而且到天明啊,这是在为主人公离别而伤心,至于蜡烛有多高多长,是红是白是什么颜色一概不去管它,人有情物亦有情,况且流泪“到天明
”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坦率真挚、留恋缠绵。
其次是重在自然,但求本真。意境的创造重在自然真实,不能有人工矫揉造作之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学作品要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唐诗人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睡,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离别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创造诗歌意境要表现大自然生气勃勃的生命活力,表现人本真的生命力量,体现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真实规律,这样的诗读起来才有韵味。如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如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是源于生活,提炼升华。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几经洗炼去粗取精,方能得到光华四溢的真金真银。好的诗歌作品要归纳选择“万境”才能得到精彩的“一境”,也就是要在千锤百炼、反复捉摸之后才能达到凝炼精致、真实自然的诗歌意境,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眺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惊叹仰慕,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
“齐鲁青未了”。这就是诗人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经过一番细心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二、诗词意境的对创作的启示
(一)景中藏情
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