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 1
(一)成绩与问题 1
(二)机遇与挑战 6
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思路 8
(三)主要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2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二)加强学科建设 16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7
(四)强化师资队伍 18
(五)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20
(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22
(七)加快国际化进程 23
(八)改革体制机制 25
(九)改善办学条件 26
(十)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27
四、规划实施 29
(一)明确目标责任 29
(二)强化动态评估 29
(三)纳入绩效考核 29
五、措施保障 30
(一)组织保障 30
(二)人事保障 30
(三)经费保障 30
(四)制度保障 31
(五)机制保障 31
附表1“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支持经费表 32
附表2“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预算表 33
附表3“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表 35
一、发展基础
(一)成绩与问题
1. 成绩
“十一五”是国家、重庆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校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深度融合”的阶段发展目标,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实现了部市共建与部部共建,获准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保持和彰显了教师教育、农业教育特色。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1)完成“四个”发展规划的制定
制定了《西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西南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西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和《西南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以人为本、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思路,确定了战略理念、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学校“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一个深度融合”、“两项显著转变”与“三大根本变化”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了荣昌校区发展规划,明确了荣昌校区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2)各项事业发展整体推进
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谋划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学科整合、学院调整,初步构建了综合大学的基本框架;按照“加强团结、维护稳定、促进融合、推动发展
”的要求,完成机关、直属单位的设置和干部聘任;财务关系顺利上划;全面梳理了学校行政规章制度,对人、财、物等资源实行了统一配置;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理顺了办学体制与机制。
(3)学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推进研究型学部(院)建设,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农学部,积极筹建教育学部;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从2个增加到5个(含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7个增加到9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由9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增加到3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9个增加到16个;新增专业博士学位1种,专业硕士学位由4种增加到19种。
(4)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
完成首次岗位聘用和补岗工作;大力实施“聚贤工程”、“英才工程”,教师总量从2400余人增加到258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50余人,研究生导师10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从1人增加到3人,“长江学者”从1人增加到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1人增加到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从4人增加到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从7人增加到21人。
(5)科学研究层次不断提高
承担了“97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72项,项目立项数量年
均增幅超过20%;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由4个增加到8个,新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创新团队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由17个增加到36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从6个增加到1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为20%,总经费达到10亿元;申请专利389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其中国审品种8个;发表研究论文16790余篇,其中SCI论文1147篇,EI论文575篇;出版著作650余部;获得国家、省部级奖199项;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于2009年再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6)质量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和“本科生创新基金”计划,投入教学经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