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和调控模式的选择
摘要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存在着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过程的实践来看,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控模式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相机抉择单一规则
1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其成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的是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以及能多大程度
上影响产出,对于这个议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在这个,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即提出了“流动性陷阱”,认为货币政策在大危机面前不如财政政策得力,但他从来没有完全8 t tt8. com否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汉森曾言到:“货币武器确实可以来制止经济扩张。”同时ssbbww. com他也注意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所提供的充分证据表明,恢复经济增长仅仅靠廉价的货币扩张是不充分的。”目前的一些
8 tt
实证研究,发现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
8 tt
国家当中确实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
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种是由于. com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行为主体的预期形成机制和作用方式不同,因此. com导致. com了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第二种是存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上的各种信贷约束,这些信贷约束只有当货币政策紧缩时,才能够SSBBww成为紧约束,并且发挥实际8ttt8作用;第三点是经济当中存在各种名义粘性和实际8ttt8粘性,例如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等,这些粘性因素使得价格在经济扩张期间向上变化的灵活性高于经济收缩期间向下变动的灵活性。
2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下的我国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当中,经历了大约4~5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波动,从1998年开始,连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刘金全(2002)所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实际8ttt8产出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产出的促进作用。
1993~1996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dddtt中介指标,实际8ttt8上是在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dd dtt. com防止社会因货币供给量失控而造成的物价上涨。货币供给量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显著,要平抑物价,就必须ssbbww. c om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1997年之后的5年内,我国经历了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的时期,一方面的过剩经济急需增加. com货币供给量,以启内需;另一方面大量存款闲置。央行增加. com货币供给量的行为也被经济主体规避风险的反向选择所化解,也就是说,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大下降了。正是由于. com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作用的存在,我国应该谨慎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调控模式。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两名经济学界著名的学术泰斗,在调控模式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应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由于. com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和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 com有效需求不足,因此.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