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9/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
姓名作为区分人类个体的特殊文化符号,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姓名的核心体现在名字的文化内涵上。人名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表明等级身份、寄托美好愿望、弥补命运缺憾、指代特殊事物、体现社会评价、凝聚文明精神和警示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奠定。汉代人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人名的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亦显成熟。
关于汉代人名研究的著作很多,但汉代人名显现的文化内涵却很少被人关注。最早以人名作为题材成书的著作当归于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和唐代颜师古、南宋王应麟补注的《白虎通义?姓名》,但这两部著作仅是对姓名的简单认识和论述,并未解读姓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其他如《两汉书姓名韵》《居延汉简人名编年》《汉印文字征》等则是这一时期人名资料汇编。当代论文如《西汉“武昭宣元”时期人名研究》等,仅局限于武帝、昭帝、宣帝和元帝的汉代某一特定时期,且偏重于思想的演变。鉴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汉代的人名价值取向与其文化内涵角度探析这一文化现象。
一、汉代人名的价值取向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人名的取向,另一方面人名反过来强化或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汉代人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汉代社会的一个侧影。
(一)黄老思想与“延年益寿”的人名取向
黄老之学始于战申不害“血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1]p2146;稷下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1]p2346。由此可知,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它一方面宣传“君道无为”;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法治国,指出“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2]p1汉初,统治者采取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但其不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熊铁基称汉初黄老之学为“新道家”[3]p18。黄老新道家的人生观,就是“长生久视”与早期道家的养生思想。“长生”就是享尽天年的意思。“久视”即祈求保全自己的家族,而能使子孙绵延不绝,养生思想则注重与现世的保养,已达到长寿的目的。余英时认为黄老思想始于战国晚期下及整个汉代,作为观念与崇拜对象的不朽,其整个发展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现世精神,这种现世精神不仅可以在古代中国的普遍的长寿欲望中追溯其历史根源,而且从观念角度的形态看,它也得到了中国人头脑中强调人生的普遍的人文特征的支持。[4]p46黄老之学,汉初盛行五六十年之久,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相当大,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等大臣不但笃信
“黄老”,而且是运用“黄老”之术的能手,尤其是曹参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其治要用黄老术”。[1]p2028
黄老之学引发了延年益寿思想的盛行,从而使汉代人在取名上倾向于“延年益寿”,此类在两汉的史籍中随处可见,其往往以“延年”“寿”“延寿”“千秋”“万岁”“未央”“祖”等字眼出现,如李延年、卫益寿、龙未央、田千秋、邓万岁、夏侯千秋、萧彭祖、许终古、续增记、续延寿、长生、牛延寿、解万年、张未央、储寿、孟寿、张彭祖、薪馆侯未央、刘终古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