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标要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突破口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绿洲消失,茫茫沙海!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西北地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了解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类型和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能力要求:
培养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
土地的生产力长期丧失
荒漠般的景观
植被破坏
地面裸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荒
漠
化
发生地区
本质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的概念—“两区、两因、三退、三化”
耕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区
土地退化
人类过度经济活动
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林地退化
草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