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概述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礼泉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北部,地处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黄土高原与渭河谷地的交汇地带。东邻泾阳,西接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礼泉县城东距西安市57公里,距咸阳市28公里;东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关中环线、312国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及资源
礼泉县北部为低山、沟壑、丘陵区,海拔600~800米左右;山前是洪积平原区,海拔450~560米左右;以南是黄土台塬区,海拔450~560米左右;县城南部和东南部平原上的“肖河”洼地,为多地表暂时性水流侵蚀而成,边缘北缓南陡,高差5~15米左右,泾河沿县界的北部和东北部出谷口奔腾南下。县域地貌可以分为五种地貌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山前洪积平原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冲击平原区。礼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最低气温-20℃,冻结深度350毫米,一般为11月27日冻结,2月25日解冻。年平均降水量537毫米,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北风,最大风速16米/秒,。。县境内主要河流包括泾河与泔河,泾河境内全长52公里,, 里。
。现已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庄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七大类。礼泉县矿产资源储量一般,主要有铁、锰、石灰岩、白云岩、陶瓷粘土、莫沙岩、白云岩、大理岩、矿泉水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陶瓷粘土和莫沙岩等,总储量在165亿吨以上。礼泉县域生物资源丰富,特别适宜苹果、梨、桃、李子等水果种植生长,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苹果种植基地之一。礼泉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北部山区有大量分布,主要有獾、狐狸、草兔、刺猬、黄鼬、野猪、豹、花鼠等。县域内旅游资源主要为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唐昭陵、唐建陵、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朱马嘴遗址、文庙(孔庙)、昭陵博物馆等。其中唐昭陵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遗存历史文物最为丰富、很有代表性的一座唐墓。此外,礼泉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水库七座,,总库容量为7236万立方米。泔河一库控制流域面积71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6160万立方米;泔河二库控制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总库容3613万立方米。
(三)历史沿革
礼泉县早在远古时期,即是先民在此从事原始农业和狩猎繁衍生息之地。夏时为夏人活动的地区“雍州”。周曰“焦获”,公元前1134年周建丰、镐两京,“焦获”为保障京畿的边防重点,周平王在东迁后,秦改“焦获”为“谷口”。战国末年,秦修“郑国渠”就在谷口筑坝,拦蓄泾水入渠,东流至洛河,长300余里。西汉时,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51年)置谷口邑,谷口,先后属左内史和京兆尹。东汉时期,谷口县并入池阳县。之后经历三国魏、东西晋、南北朝至北魏道武帝(公元386—534年)时期,在谷口至温秀、宁夷二县,改池阳为宁夷县,属咸阳郡。后又改县为郡,又废郡分置新时、甘泉二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县名为醴泉,即为今醴泉县名之始,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改名的醴泉县属于雍州,后属京兆尹。经唐、宋延续至金(公元1115—1234年)醴泉改属乾州和醴州。明(公元1368—1644年)时,醴泉仍属乾州,后改属西安府。清依属明制,属西安府。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三年(公元1941年)废西安府,陕西省分置榆林、关中、汉中三道,醴泉属关中道。1949年5月18日醴泉获得解放,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醴泉隶属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醴泉隶属咸阳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1月,撤销醴泉县,并入乾县。1961年,恢复醴泉县制,隶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醴泉改名为礼泉。1984年3月,咸阳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咸阳市人民政府,实行市管县,礼泉县隶属咸阳市人民政府。
(四)发展现状
2006年全县共有139616户467479人,农业人口共413122人,%,非农业人口共5435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