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陶或易碎的片段.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或易碎的片段.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8/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或易碎的片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陶或易碎的片段
一间泥敷的矮房侧隐在村庄边缘,看上去有几分古怪。长筒形的泥屋正面密封,只在两侧各开一扇小门,作为进出的通道,有些像小壳虫滚的泥巢。屋后残存着一排窑孔,四周荒草丛生,窑火熄灭。零碎的陶片散落地面与尘埃为伍,装帧了岁月深处的模糊记忆。
主人一家正在吃午饭,两个小外孙和老外公趴在三只脚的简陋木桌上,静静地啃着骨头。听说他们的小猪昨天得了瘟病死了,舍不得丢弃,汤来做了美餐,灶上还盛着半锅黑糊糊的瘟猪肉。我们的唐突显然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失去童真的安谧与老年的落寞在一间昏暗屋子里同时凝固,倘不是惊惑之中筷子偶尔碰在碗沿上的轻响,几乎就是一幅大师级别的静物画。当然,还可以附上《静静的午餐》之类极有诗意的标题。太阳背着手,始终高高在上,正午的阳光走到屋檐下,就停止了踱步,只将一条黑白分明的线划在门外,仿佛对现实做出的某种暗示。
就有些失落。
眼前这个委顿而昏迈、土不溜秋的老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土家烧陶人冷朝树师傅?似乎与想象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回想起刚才在路途中,询问几个小孩,居然不知道冷师傅的住处,村人的回答也均是“那边”。那么当然,这个“边”,确乎在向我们做出这样两层涵义的暗示:除了居住偏僻以外,当初赖以生存和扬名的陶艺以及今天的处境已经确实走到了尴尬而落寞的边沿。是什么慢慢让这个世界变得失忆:时间?繁华?追逐?名利?
大约半年前,一位搞摄影的朋友拿来一组照片,要我编点文字,说去参加一个什么大赛。那是一组反映土家人烧陶的生活照片,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很有感染力,给人极美的享受和联想。我欣然写了文字。三个月后,这组照片果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举办的大赛的大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土家烧陶人冷朝树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亮点。
在民间,陶通常被称作窑罐。其实这称谓不很准确,有些泛指的成分,比如坛和钵,就没有分开,是否暗示了它在乡间大俗一统的命运?土里土气。缺乏金属的色泽和亮度。老气横秋。粗劣的外表。简拙。平实。暗淡。不着任何色彩和修饰。就是这陶。
一件普通的陶通常昭示了它命运的浅薄:隐身底层,与泥尘和寂寞为伍。一只煨茶的陶罐在粗劣的泥灶上随遇而安,平平淡淡,默默终老,慢慢加深滋润的厚度。腌菜坛静静躺在灰暗角落,免不了蛛网密布。大肚子酒缸被埋进地窖,等待着时间的漫长煎熬,十年、百年之后,过滤出醇浓的酒香。一只碎裂的瓦罐隐身陋檐,以一掌残缺而瘦小的手掌,捧住一部分生活的风风雨雨……
我见过许多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尤其是妇女,她们并不喜欢使用精致的瓷器。她们嫌那些东西价钱昂贵,过于花哨,距离平实的日子有些遥远。一双筋骨突兀老茧斑斑的手,端着粗糙而不失泥色的陶碗,内心才会感到踏实。
泥色,泥味,泥香,与一双黏满泥尘的手,在生活中找到了某种割舍不断的默契。就是这陶。
向前一步,就是瓷了。
精致的瓷看上去总有些耀眼,美丽的花纹掩饰了内在的平庸。一件瓷器经过不断磨损,釉彩脱落,青春消逝,露出沧桑的面目,似乎比陶更加难看和难堪。
天生丽质,瓷的向往似乎与民间无关。但在通往富贵和荣华的道路上,免不了被人挑剔和把玩。双手在反复挑选之后一无所获,瓷,就此注定悲剧的一生。
所谓的坚硬与坚强,其实是一种声势的虚张。有时经不起生活轻轻一击,瓷,依旧碎了。
步入冷师傅栖居的泥屋,我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