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娱乐至死》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娱乐至死》读后感.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8/9/1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娱乐至死》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娱乐至死》读后感
读了《娱乐至死》这本书会有哪些感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形式是主观的。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形式完全是娱乐的,我却不太赞同,或许我们关于娱乐的定义是不同的。他认为电视新闻不再是严肃新闻,但视频、音频的保真性却更有助于排除掉虚假新闻,缩小主观误差。此外,书中关于电视新闻的描述并不完善,当时的电视新闻播放类型和形式还不成熟,电视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现场直播、嘉宾访谈、纪录片等在后来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新闻播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认为电视新闻是一种娱乐,本身是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态度的轻视,忽视了其不断探求、寻找真相、做好新闻的努力。
谈到电视新闻,就必须认识到它与印刷术时代报纸新闻的区别。电视跨越了时空的物理特性使得它的新闻不再提供仅仅与受众本人息息相关的信息,而是广泛的、多样的、复杂的、跨时空的新闻信息,对于大量与受众没有利益关联的新闻,受众倾向于娱乐解读或知识储备。印刷术时代下的报纸新闻受到时空的局限,新闻本身是局域的、滞后的、有限的实用信息,这是在有限条件下供受众引为决策依据和行为判断的时代的必然产物——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受众倾向于功能性解读。实际上,二者的新闻内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形而上学地来评价它们。
同样,对于印刷术时代的看法,报纸并不仅仅充当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指南,也存在有饱含煽情性、刺激性的低俗报纸,虽说可能不至于破坏掉它建立的理性公共话语,但总不至于书中那样绝对,其影响也要从受众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