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大学论文发表乱象:政治挂帅导师充当学霸
[导读]中国的论文发表市场的诸多“乱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学术论文市场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以及运行中的不规范。若这种状态持续,中国永远出不了大师级的的专家学者;学术纯洁和文化繁荣也将是南柯一梦!
图片选自王广义作品《后古典系列—大悲爱的复归》
近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经济学学术论文和随笔,在投送到一些期刊和报纸,期待发表时,却遇到了许多让我哭笑不得和愤慨慨万千的乱象。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论文发表市场之乱象,以便匡正学术正义和促进学术进步,我将在这里列举中国论文发表市场的多种乱象。
乱象一:导师充当学霸
我的许多读博士的朋友告诉我,即便其导师对于论文创作毫无贡献,但在投稿时,他们的导师也常常会要求挂名第一作者;更有甚者,如果学生不愿意挂导师为第一作者,则不仅会受到其导师的千般诘难,甚至使其不能顺利毕业。另外,一些刊物也会以导师署名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为条件来发表论文。
然而,与国内的情况相左的是,国外的导师一般不要求在学生的论文上挂名,更不要求挂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而且,国外期刊对于作者的排名要求是按其姓氏开头的字母进行排列,而无特别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的要求,只要是论文作者,就视其贡献是同等的,而非国内的认为第一作者做出了主要贡献,第二作者的贡献是次要的。
乱象二:期刊“势利眼病”严重
这里的“势利眼病”是指一些文章质量明明一般,某些期刊却因为其作者是博导/教授或名校之徒而发表了;而另一些文章的水平明明较高,却因为其作者只是讲师或其他低职称或非名校出身,却不能发表。在与多名教授
的交谈中,我获知目前国内的刊物“势利眼病”流行——只认作者是不是“名人”而不认文章的质量。一些文章虽然水准一般,但因为对方是名校教师就发表了;而一些文章水平确实不错,但因为作者是一所二、三流大学的教师,且不是博导或教授,所以某些编辑根本连看都不看就把他们的文章“枪毙”了。
乱象三:文章要限制字数
近期,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转型方面的文章,是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切入的。为透彻阐明观点,我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引用了较多的数据资料,因而文章篇幅较长,达到了27000多字。完稿后,听取了许多专家的建议并进行了多次修改。而后投到了《xx》杂志。《xx》杂志在进过盲审后认为该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思想并切合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同意采用。但要求我将文章字数删减到12000。从27000字删减到12000字,其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文章的一些精彩之处、引用的数据资料都必须大大删减,文章的价值也受到较大削弱。在与编辑讨价还价、说明理由后,编辑答应保留14000——15000字。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深感可惜和惘然。
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我阅读国外的文献时,发现大名鼎鼎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等众多的刊物经常发表一些长达50甚至70页以上的论文,多数论文也在20多页!我们知道,一篇具有较大原创性的文章,没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不可能论述透清晰、透彻的。尤其是严格按照现代学术文章的格式进行写作的经济、金融类论文,在完整地进行文献综述、模型建立、进行实证、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加入参考文献后,往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