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的思考
———从湖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角度分析
沈双会计七班 20100820315
非营利组织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社会组织结构。非营利组织在国家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救助危机管理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资金就好比非营利组织这个生命的血液供给,缺少了相应的资金辅助,任何非营利组织都难以维系其生存与发展。但非营利组织不像政府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也不像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市场经营获得收益。因此,资金短缺成为了非营利组织最常遇到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的来源渠道总体上分为收入,负债,权益筹资三种。湖南大学作为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主要来源于收入和负债。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生所交学费,校友捐款等。负债主要包括向银行借款。但是从收入和负债中所获得的资金往往不能够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所以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尝试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角度进行资金的筹集。
为了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要求,除了解决师资队伍等问题外,必须加强后勤设施投入。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太多,后勤设施缺口太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需要。教育部决定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把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和资源从学校剥离。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推进,到2003年底,仅仅四年,改革初见成效,全方米,改建大学生公寓1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食堂4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超过了改革前50年的总和。
很多高校在改革现有高校后勤设施投资经营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投资经营模式,并以此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
采用类似于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进行筹资。BOT模式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方式。BOT是英文 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其意可译为建设—经营—移交。它是指政府将那些急需建设又缺乏资金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桥梁、地铁、隧道、电厂、供排水系统等建设工程项目,通过招标或洽谈,签订协议特许交由某些民营企业(包括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项目公司在项目建成后,在特许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目设施,有权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能够使公众获利,也能够使投资者拥有投资的机会和渠道,达到双赢的目的。湖南大学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尝试改变了学生公寓的经营管理模式采用BOT模式进行筹资。湖南大学生公寓社会化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于2001年4月26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建设了湖南大学北校区望麓桥学生公寓,拥有经营管理权。
(1)急剧扩张的高校规模为社会资金提供了投资场所
高校扩招后急需更多的后勤投入做保障,但是,目前,一方面高校后勤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现有的产业还存在过度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资金回报率不高,回收困难。高校后勤这个潜在的市场需求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