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4、兴奋性:在近代生理学中,将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就是产生了动作电位。
5、内环境: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9、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0、自动控制系统:
负反馈:减压反射、体温调节
正反馈:分娩反射、血液凝固、排尿反射
第二章
一、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乙醇、尿素、氨等。
二、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正常细胞K+外流,Na+内流。
三、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正常细胞K+内流,Na+外流(钠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上皮处的吸收。
四、出胞和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物质)
1、出胞: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
2、入胞:吞噬和吞饮。
1、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钙离子、环-磷酸鸟苷。
3、静息电位RP: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4、极化: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
5、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高K+,膜外高Na+。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允许K+通透,使细胞膜带内负外正的电荷处于极化状态。
3、在浓度差的促使K+外流力量和电位差阻止K+外流力量达到平衡时,K+净移动为零,达到K+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P: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的,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7、动作电位的特点:
1、产生是全或无式的
2、传导是不衰减的
3、连续刺激不融合
8、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9、局部兴奋特点:
1、幅度大小呈“等级”性
2、传导呈衰减式
3、反应可以总和
10、兴奋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兴奋度为零,任何刺激均不兴奋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发生兴奋
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受到阈下刺激可发生兴奋
4、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可发生兴奋
11、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1、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末梢去极化
2、电压门控Ca2+通道打开,Ca2+内流
3、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4、乙酰胆碱与终板膜受体结合,离子通道打开
5、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
6、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2、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时间延搁
3、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4、1:1式传递
第三章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3、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1、运输功能,协调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
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3、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
4、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
5、营养功能
6、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的缓冲对具有缓冲作用
4、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
5、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
6、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以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起主要作用。
7、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8、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9、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2、凝血酶形成
3、纤维蛋白形成
10、凝血分为:
1、内源性凝血:由因子XII启动
2、外源性凝血:由因子III启动
第四章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去极相:Na+内流(再生性钠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一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