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故事战国
三家分晋
越王勾践越国原先在浙江省杭县以南,东到海边的地方“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不但灭了吴国在江苏省南部,而且大军渡过淮河,当上了中原
诸侯的领袖,做了霸主。一向称为霸主的晋国在山西省,到了这时候,实
际上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诸侯国了。有势力的大夫各人割据地盘,把晋国分
成了好几个小国。他们之间互相攻打,互相兼并。在这种情况底下,晋国怎
么能跟强大的越国对敌呐?
晋国的大夫当中势力最大的原来有六家,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晋国的
大权可就归了四家,就是:智家、赵家、魏家、韩家。那时候,列国的大夫
占有着大量的土地。他们直接统治农民,比国君富裕得多。农民的生活在大
夫的手下,也比在国君的统治下要好一些。有不少农奴受不了国君的压迫和
虐待,还情愿逃到大夫的封地里去做佃农。各国的大夫的势力因而越来越大,
象晋国那样,土地和人民实际上都落在这四家大夫手里了。
这四家——智伯瑶á、赵襄子襄ā 、魏桓子桓á、韩康子
——之中,智伯瑶的势力最大。他对赵、魏、韩三家说: “咱们晋国一向当
着中原的霸主。没想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起来,夺去了霸主的地位,
这是咱们晋国的耻辱。如今只要把越国打败,晋国仍然能够当上霸主。我主
张每家大夫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公家的收入增加了,壮丁
增加了,实力才会增强,才能够重新当上霸主。”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
瑶想独吞晋国。他所说的“公家”,其实就是“智家”。可是他们三家心不
齐,没法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派人去向韩康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韩
康子如数交割了。智伯瑶派人去向魏桓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魏桓子也
如数交割了。智伯瑶就这么增加了二百里的土地和户口。跟着他又派人去找
赵襄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赵襄子可不答应。他说:“土地是先人的产
业,我怎么也不能送给别人。韩家、魏家他们愿意送,不干我的事,我可没
法依!”来人回去把赵襄子的话向智伯瑶报告,智伯瑶气得鼻子呼呼地响。
他派韩、魏两家一同发兵去打赵家,还答应他们灭了赵家之后,把赵家所有
的土地和户口三家平分。
公元前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
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ǎ]不敌众,就带着赵家
的兵马退到晋阳[在山西省太原市]城里,打算在那儿死守。这个晋阳城是
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当初由赵家的家臣董安于一手经营,里面盖了很大的
宫殿,宫殿的围墙内部全用苇箔[ó]、竹子、木板做成,外面再用砖和石
头砌上。宫殿里的大小柱子全是上等的铜铸成的。所有的建筑又结实又好看。
董安于之后,赵家又派家臣尹铎[ǐó]治理晋阳城。尹铎减轻刑罚,减
少官差,因此很得人心。赵襄子一见晋阳城很严实,粮草又充足,老百姓也
乐意跟他在一起,他就放心多了。
没有多少日子,三家的兵马把城围上。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
准交战。每逢三家攻打的时候,城上的箭就好象雨点似地落下来,智伯瑶没
法打进去。晋阳城就这么仗着弓箭守了半年多。可是箭都使完了,怎么办呐?
赵襄子为了这个,闷闷不乐。他手下的谋士张孟谈对他说:“听说当初董安
于在宫殿里准备了无数的箭,咱们找找去。”这一下可把赵襄子提醒了。他
立刻叫人把围墙拆去一段,果然里面全是做箭杆的现成材料。又拆了几根大
铜柱子,铸成无数的箭头。有了这么多的箭,再使几年也使不完。赵襄子叹
息着说:“要是没有董安于,如今上哪儿找这么些兵器去?要是没有尹铎,
老百姓哪儿能这么不怕死地守住这座城呐?”
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两年多,没打下来。到了第三年,有一天,
智伯瑶正在察看地形的时候,一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就有了主意了:
晋水是由龙山那边过来,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一直引到西南边
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士兵们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
到晋阳城,又在上游那边造了一个很大的蓄水坑。在晋水上筑起坝来,拦住
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蓄水坑里的水都满了。
智伯瑶叫士兵们开了个豁口[豁ō],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城里去了。
不到两天工夫,城里的房子多半给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顶上和高地上避难。
竹排、木头板子都当了筏子。烧火、做饭都在城头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宁
可淹死,不肯投降。
赵襄子叹息着对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要是水势再高涨起来,咱
们不就全完了吗?”张孟谈说:“我总觉得韩家和魏家决不会甘心情愿地把
自己的土地让给智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依我说,主公多准备小船、竹排、
木筏子,再跟智伯瑶在水上拚个死活。我先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去。”
赵襄子当天晚上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去跟两家相商,约他们反过来一同去打智
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