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论唐五代词的诗化与反诗化
作者简介:王冬梅(1994-),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本科,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文学之间存在着一个联系前后的过渡时期。唐五代词处于唐诗到宋词的过渡时期,因此它既继承了唐诗的诗化色彩,又在词的文体独立中表现出反诗化的特点。
关键词:唐五代词;诗化;反诗化
诗行隋唐,词称两宋,中国古代文学向来将唐诗宋词并举,侧重于对二者横向的对比。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它们纵向的继承关系,文学的发展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不同的文学阶段之间都有过渡时期。过渡期的文学既因创作惯性而带有前代文学的创作色彩,又因发展需要呈现独特的面貌,唐五代词处于唐诗到宋词的过渡阶段,因此它既继承了唐诗的诗化色彩,又在词的文体独立中表现出反诗化的特点。
一、唐五代词的诗化色彩
1、词体的产生
词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词体创作产生于盛唐宫廷,词孕育于宫廷文化之中;另一种认为词体产生于民间,词具有浓厚的俗文学色彩。两种说法的矛盾,恰恰证明了唐五代词的诗化与反诗化特点。
根据第一种说法,词是盛唐近体诗与宫廷音乐交织影响的产物。盛唐时由于宴饮需要,近体诗取代初唐宫廷诗进入宫廷,配合燕乐歌唱以劝酒娱宾,称为“声诗”或“歌诗”。但是近体诗句式整齐,难以配合参差不齐的曲调,以诗就谱,就需要添加和声与泛声,因为添加衬字会影响文学的美感,唐代文人开始采用以文就声的创作方式,根据音乐需要,配合乐谱创作长短句,并通过声韵上的平仄差别以更好的配合歌唱,逐渐产生了词的形式。
所以说词最初脱胎于唐代“声诗”,“声诗”又源于唐代近体诗,因此词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便带有诗的性质
2、中唐时期“曲子诗客”的词体创作
中唐时期,仅有少数文人于作诗之余为词,缺乏独立的词的本体意识,他们被称为“曲子诗客”,从小接受正统的“诗客”教育,凭着“诗客”的惯性艺术思维和美学理想创作“曲子词”,从而使唐五代词的创作染上浓厚的诗化色彩,显示出诗与词的血缘纽带关系。
中唐时期词的诗化色彩首先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仍旧延续“诗言志”的创作理想作词,就自我人生遭遇和对现实社会的感受而发之,既做到了“词言志”,又实现了曲为心声,显示出十分清晰的个性特征和自我主体色彩。就外在体制形式和风格特征而言,中唐的文士词多是小令,“曲子诗客”们受其早已熟习的诗歌声律形式影响,将之稍加变化以创制新词形式。同时,因小令孕育于近体诗尤其是绝句,其表现手法与审美品位也就非常近似于诗歌。这样,语浅情深、言约意丰、委婉含蓄又余味悠悠的小令便一脉相承盛唐文人的旨趣韵味,具有了诗化的色彩。
二、词的反诗化特点
1、诗的“雅正”与词的“侧艳”
中国是一个重视宗法伦理制度的国家,儒家思想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学不仅是纯粹的心灵表达而且是凝聚着礼教的文字。从《离骚》开始,诗歌就有“言志”的作用,诗人把诗作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践行现实理想,参与社会录,诗因此具有了“雅正”的色彩而无法肆意表达一些“俗”的感情。唐代时诗“言志”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白居易时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更加将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使诗歌担负起道义的责任而难以随心所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