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9/1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瞭望》文章: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
2011年3月29日08:48 瞭望 我要参与(84)
>>>点击进入雅虎资讯首页 体验更多精彩
《瞭望》文章: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
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品德教育等阻碍了中国创新人才的生长
文/唐粮
从小我们就听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骄傲,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四大发明”?
且不说“四”在迄今世界发明的汪洋大海中微乎其微,即便是其自身也凸显出我们的悲哀:指南针虽指引过郑和下西洋,但发现美洲大陆的是西方人;***虽以色彩斑斓的烟花取悦你我辞旧迎新,但发明枪炮甚至火箭、率先欲征服世界乃至太空的是西方人;当我们世世代代将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绝技深藏不露时,又是西方人用它们创造了报纸,开创了人类文化信息交流的先河。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到了新的起跑线。巨大的消费市场、众多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可观的发展潜力使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不缺少人力、劳力,甚至财力,缺乏的是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的动力。
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环境。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均显现出一定差距。
扼杀创造力的少儿教育
与西方人相比时,我们很容易产生疑问:中国人天生缺乏创造力吗?
但目睹那些生活在西方的第二代或之后的华夏子孙们的发展、成就,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回答。
我认为,不是我们中国人不具备创造力,而是我们盲目地按家长意愿、用违背少年儿童本性的“填鸭式”教育,将中国人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阶段。
少儿教育是哺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们需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会和思索世界。这就需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发挥其爱玩的天性,去触摸、琢磨世界。
西方人在此方面做得很人性化,他们尊重儿童的天性,也有意让他们自己去亲身“领教”所遇到的一切。如在德国,幼儿在3岁前就是尽情地玩,幼儿园的孩子只是做做游戏,玩玩适合其年龄发展的玩具等,除必要的语言交流外,不刻意灌输任何知识。3岁后的孩子会增加些彩绘鸡蛋壳、捏泥巴等手工,目的是启发孩子,使之感受用自己双手实现创造的乐趣。在这里,人们期待的是健康、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未来一代。
而在中国,“望子成龙”的观念将家长们的过分期待或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在骄傲地炫耀自己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等。孩子们完全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牺牲品。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厚望”下,死记硬背那些不知所云的
古文,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已安排好的各种“兴趣班”,小小年纪就戴上了高度近视镜。孩童爱玩的天性被剥夺,好奇心被摧残,创造力的萌芽被践踏。
小学到中学应该是让孩子们从玩中认知、发现、观察、思考世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随着对社会的逐步了解并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的,其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未来创造力的萌芽和源泉。
德国的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一般每天早上八点钟上课,下午一点钟放学,仅留少量作业,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全部自行安排,周末不留作业。而且,所学内容依据相应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而制定,主要是交互式教学,让孩子发挥特长,有足够的时间去玩(体验)、消化、琢磨所学的知识。大考试、小测验、家庭作业以及命题或非命题文理科论文等均是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且记入总成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