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割治疗法治疗面瘫
【摘要】割治法是中医从古就有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用此法治疗面瘫可以明显提高痊愈率,且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割治法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94-0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发病1周内病情可能会有进展,中医学认为,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是最佳时期,治疗得当,神经水肿尽早消退,面肌将重现运动功能,反之,如果早期失治,不能及时消除神经水肿,导致神经变性,面瘫恢复就不利。但是有些病人往往针刺效果不好;或者晕针,对针灸不能接受;或迁延不愈,这时就可以用割治疗法。本人在跟导师实习时得以见识这一疗法,效果较好,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割治疗法是在古代砭刺、刺络放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运用此法通过强刺激增强并改善肌肉、神经机能,从而使疾病消失,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口腔割治法是根据面瘫因外邪阻滞,气血淤阻,经气不能上达口目之病机,本着《内经》
“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之治则,用刀在口腔黏膜处划割,以除其淤阻,达到疏通经络,使经气上达耳目间之目的。割治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具有疗程短,起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面瘫的理想方法。
具体方法:令患者张口,先用75%酒精棉球在口腔粘膜消毒,医生用消毒过一手拇指放在患者健侧颊部粘膜上,另外四指放在口腔外侧相对处与拇指相对移动,感觉到有条索状时将其捏住,再以消毒的普通手术刀将皱壁条索割破一小口约1~2mm深,流出少量血,用凉水漱口止血,或用消毒干棉球清洁后嘱患者闭口,禁食2~3小时,保持口腔内卫生,防止感染,5一7天割治1次。忌口:忌面食。
疗效:病程短的患者,首次即可见效,一般只用1―4次即能痊愈,有些患者经针灸治疗无效者,改用割治法也得到满意效果。
病例:张xx,男50岁。
患口眼歪斜已月余,经针灸治疗15次,除嘴歪稍见好转外,其他效果不著,改用割治法,首次病去大半,仅疗三次即愈。
面瘫注意事项:
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面部要持续保暖,不能用冷水洗脸,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服用药的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