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本,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多维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达到快乐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和谐统一。
2、在教学中坚持创设情景等直观性原则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课程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的特点和影响,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难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停电公告”图片。
师:电力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谁能再讲讲还有哪些资源的缺乏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生:停水
生:汽油涨价
师:我们是“水乡”,为什么会缺水?
生:是环境污染造成,我们桐乡有许多印染厂乱排放污水。
生:下雨少,今年天很热。
生:许多人浪费水。
……
师:有没有比桐乡更缺水的地方,你认为我们干旱面积分布最广的是在哪个省区?
生:有,新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新疆是如何的干旱的?
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生:有传说中的“火焰山”。
……
(展示绿洲图片1 2 3 4)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拍摄的?
生:内蒙古。
生:森林。
……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老师对这张图片感到很困惑,沙漠中为什么含有绿洲呢?
生:雪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可以灌溉形成绿洲。
生: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
生:有坎儿井。……
师:是绿洲与水资源有关,水是生命的源泉,它解决好水的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
(展示坎儿井直观图片1 2 3 4)
师:我们有看图、看材料时应该学会质疑,现在我们用5分钟时间分组提问,看谁问得多、问得好。
生:新疆人民为什么要开凿“坎儿井”?
生:“坎儿井”给新疆带来什么影响?
生:“坎儿井”是什么样子的?
……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要全面掌握一件事件需要我们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去把握,现在我们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提一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问倒老师好吗?
生:好
师:第一组谁来问?
生:坎儿井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师:……,老师要回答了?
生:不算,不算,我来说,竖井、暗渠、明渠。
师:噢,还有补充吗?
生:池塘,出水口。
师:第二组,老师再来接受你们的挑战?
生:“坎儿井”来灌溉有什么好处?
师: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嗯,谁能帮老师补充一下。
生:节约水资源。
生:不受污染,水质好。
生:自高而下,免去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