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未来不是梦
原设计者: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教学硕士班三年级水媛  陈韵如
壹、理论基础
一、前言:
生涯的概念从最早的职业辅导到今日全人发展的观念,其意涵不断扩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内的教育改革中,也将生涯发展教育列为九年一贯课程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就是说,生涯发展教育除了融入七大学习领域之外,校园内的各项教育活动都应纳入生涯发展的理念。因此,教师是不是具备生涯发展的理念,是不是能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及青少年实际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根据不同的发展任务设计适合年龄的教学活动,就成为很重要的议题。
二、青少年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国中毕业生面临更多选择的情境;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使得青少年的价值
     观呈现混乱与多元。面对青少年打工的社会现象,可以发现,工作已不像以往仅在获得报酬,从正向的观点来看,青少年
     可以提早体验工作世界、从工作中培养所需技能、了解自身的能力与兴趣、开始体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的滋味;但也可能
     因为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而过早学习到成人的负向经验,甚至被骗上当,或做出违法的行为,不但浪费社会资源,对
     个人也造成很大伤害。因此,青少年发展阶段,应及早建立对个人生涯价值观的认知,以免价值混淆,影响未来发展;也
     需要探索自我,知道个人能力兴趣及工作世界所需具备的条件(黄德祥民89)所以,在青少年阶段若能具备了解自己、知
     道工作世界的基本能力,当能节省时间,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顺利找到适合的职业。
三、生涯发展理论: 
     许多的研究生涯的学者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的验证其假设, 最后建立其理论。这些学者因个人强调的重点不同而
 有不同的分类名称,但基本上都依人类的身心发展为前提,提出阶段性发展任务。对国中教师而言,认识与了解青少年的
 发展阶段,不仅能检视学生是否顺利完成阶段任务, 更能协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生涯发展理论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重点:
(一)  职业选择发展理论:Ginzberg等人所强调的理论重点为:个人从实际工作经验中所获得的回馈、经济环境和家庭状况等,会对个人一生的职业选择历程发生影响和改变。在11岁到17岁之间的青少年被称为试验期,其发展任务为:逐渐由个人好恶勾勒未来到了解工作须具备能力,以满足个人需求(吴芝仪  民88)。因此,依台湾的学制,国三阶段逐渐由过去只由个人喜好来判断未来的发展,到必须了解工作需具备的另及自己必须努力的方向。
(二)  生活–生涯发展理论:Super认为生涯发展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历程,随着年龄的成长,角色不断增加,人们会逐渐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做选择,如彩虹图般有不同的角色变化;而生涯决定是个人对自身特质、潜在生涯选项、及工作世界的统整,与全面性的建构历程。从出生到
14岁为成长期,个人逐渐由家庭及学校中发展自我概念,随年龄增长,兴趣与能力逐渐重要。15到24岁为探索期,在学校、工作及休闲中进行自我检讨、角色试探及职业探索(吴芝仪  民88)。国三阶段的学生正好横跨Super理论的成长期与探索期,教师必须衡量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以团体方式协助学生发展生涯历程之外,也应有个别化的考量。
(三)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Erikson认为每个阶段有其发展任务,若未能顺利发展将产生危机,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12到20岁为青春期,发展任务为确定「我是谁」、「我要往何处去」、「我如何到达」等自我认定感。一旦无法确定自己是谁,则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与困惑(吴芝仪  民88)。
(四)  职业志向发展理论:Gottfredson认为性别、职业声望、兴趣对个人职业选择具有影响力。9到13岁会偏好具有较佳社会地位的职业;14岁以后有较强自我意识,会因现实因素而妥协(吴芝仪  民88)。Gottfredson的理论,比较符合台湾学制的现况,一方面,以13、14岁为分界点,正好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急遽成熟的开始,一方面,学生升上国中,三年后的多元入学方式,开始面临人生的选择,如何让学生适性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国内青少年的生涯发展因教育内容、中国传统克绍箕裘、子承父业的思想与西方学者所研究的背景不同,而有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因为高等教育的开放,使得许多青少年有更多元的生涯选择或延缓生涯决定。综合各发展理论的观点,以及本组在国高中的实务经验中,青少年阶段生涯发展任务整理如下:
(1)       在自我认知方面: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发展与他人互动的人际关系,学习社会技巧
(2)       在工作世界方面:具备工作世界所需基本能力;发展出对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态度,朝具职业声望的工作而努力
(3)       在生涯规划方面:知道如何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