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旅游英语课程论文
题目名称:跨文化视角下的风景民俗翻译——以张家界为例
学生姓名: 赵清清学号: 20094031044
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年级: 2009级英语非师范专业6班
跨文化视角下的风景民俗翻译
————以张家界为例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传承的载体也是旅游的意蕴精髓。旅游业不仅是一种商业性活动,更有价值的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通过笔者的实践结合跨文化意识在景点民俗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如何更有效的更地道的译出景点和民俗中的文化底蕴,传递出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旅游;跨文化意识;文化;风景民俗
张家界作为一座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城,吸引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游客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散发的大自然纯净的风景之美,幽深古朴的古老民俗,还有这些风景民俗中氤氲的文化之精华。文化与旅游的本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与开发,才会具有吸引游客的足够魅力,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若是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
游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笔者在2011年秋到2012年夏,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兼职张家界政府旅游门户网英语板块的翻译。涉及的内容有景点,民俗,交通,新闻快报等多个方面共计百篇稿件,但以景点和民俗为主。本次论文的论述也是结合笔者的实践以及诸多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予以从跨文化视角下浅谈张家界风景民俗的翻译。
引用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导游词的翻译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展现。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主要包括意译、直译、音译、意译加音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如直译,“九天洞”“Jiutian Cave”,但是无法传递其含义,于是常在其后加以解释,“It 's named after there are nine skylights connected with the ground”。而“金鞭溪”通常被译为“ Golden Whip Stream ”,这个译法是可以一听即懂的。尤其是身临其境的时候。这么一来,一旦风景深入人心,配以恰当的翻译,让外国游客更能心领神会,实则加分不少。
然而,作为一个风景名城的的张家界在景点翻译方面却时有欠缺。以下援引一则武陵源风景的双语景介:
“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
……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are like whips or pillars prop-ping up the sky;or huge walls,solid and sound;or immense eggs piled on an unsteady boarder;or miniature rocky or curios…Fantastic but actual,dreamy but real! They are not artistic works,but more exquisite than artistic can not help marveling at the acme of perfection of Nature' s creation.——《武陵源风景》”
此段景介词,汉语行文优美,堆砌大量修辞,甚有汉大赋的旖旎之美。极具意象且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汉语写景之作。但细看译文,译文,不难发现,行文用字明显汉化,语言罗嗦堆砌,言之无物,景物描绘欠明晰,一句话,就是典型的Chinglish.
景点的翻译,直译或意译,全然在于推介景点的目的的取舍,面对世界化的旅游市场,张家界的景介应在直译上加以辅助解释或恰当生动的意译。
二、旅游民俗的翻译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