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胡鞍钢
一、高校社科界的重大使命与发展机遇
中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担负了四大历史使命: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任务,这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发挥服务决策、咨政育人作用,在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5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 参加会议人员有教育部负责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部分专家学者、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科学)、部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刘延东同志首先传达同志关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批示。从历史梳理的角度介绍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建设智库的论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的新要求。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决策机制越来越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仅大大地增强了决策的信息透明度,还扩大了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同时这也表明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专业化知识、国际经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刘延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
在这次会议上,有八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发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高校哲学社会学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从国际竞争看,不止是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科技竞争,还包括思想竞争、文化竞争、话语权竞争。中国不缺硬实力,但是还缺少软实力,尤其是缺少国际舆论话语权、国际学术影响力。例如中国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中国崩溃论”已经没有太多的市场,但是对中国到底是什么仍有许多“奇谈怪论”,是国家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加威权制?是不是民主国家?中国制度是不是有优势?本质上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不同看法,如何从学理上阐述?刘延东同志认为,中国缺少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智库。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跨越发展,早日登上“世界舞台”,与他们“同台比武”。我们如何在中国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即“中国声音”),在世界的重大问题上有“中国主张”或“中国议案”。
从国内发展需求看,当前是各类矛盾凸显期,各种思想观点交锋期,“无奇不有”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各方都在争夺“国内话语权”。社会需要大学智库提供准确信息,提供专业知识,提供正确观点,提供深刻思想。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又怎样引导社会舆论?《光明日报》评论部邀请我开辟“胡鞍钢专栏”,就是为了在主流媒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