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网络舆情应对应用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网络舆情应对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tswng35 2018/9/14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舆情应对应用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于市场营销理念的涉警网络事件处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互联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涉警网络事件时有发生。实践证明,涉警网络事件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严重损害公安队伍形象,削弱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如何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依法有效处置应对涉警网络事件成为公安机关的全新挑战,成为警务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而言,涉警网络事件处置其实就是公安机关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向网民传导观点、引导舆论、说服网民的过程,而市场营销则是企业引导商品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商务活动过程,两者的行为目标、工作原理与活动方法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运用市场营销理念主导涉警网络事件处置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存在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涉警网络事件基本内涵的界定
涉警网络事件
“哈尔滨6警察打人致死案”、“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民群体,基于不同目的,利用特定的现实事件,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制造网络舆论以聚焦和强化特定公共利益或较有争议的现实主题,形成对社会系统现实或潜在压力的网络集群事件。
“网络事件,又称为网络热门事件,主要意指在网络上传播,因网民的共同关注(观点激辩或情绪感染)而形成的全社会热议的事件”。注释:言靖:《网络事件舆论形成模式及媒体特异性研究》,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网络涉警舆情是舆情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上围绕有关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民众关于警民关系、问题在网络上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涉警舆情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上围绕涉警社会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
涉警网络舆情则是指由于与警察有关的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涉警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公安机关的工作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的涉及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舆情危机。
(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自恃属于“无名的大多数
”,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因此更倾向于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当前网民的社会成分相当复杂,不同地域、职业、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来。从职业角度来看,既有公务员,也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有教师,也有各大中专学生;有农民,也有无职业者。从年龄角度来看,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各年龄段的网民都有。从地域角度来看,由于网络连通世界各地,因此网民不分地域、国籍,可以直接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公民记者”的时代。
2011年1月19日,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目前,,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公安执法工作进行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依法治国战略大环境的影响,网民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都得到空前的提高,加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相对滞后,给公安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爆发速度的迅即性
爆发时间的瞬时性。如果说一般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那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更加明显,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突破了传统“把关人”的审查,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个网民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各地,而政府对于网络信息流的控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又比较弱,这些因素促使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流通周期大大缩短,流通面大大增大,发生在一个地区的事件可能很快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与讨论并激发网民情绪,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网上会形成社会热点,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据统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本体事件一经发生,一般在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会达到一个高潮。[6]
注释: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由于网